“打成一片”还是“保持距离”
——论对外汉语课堂良好师生关系构建

2020-12-09 11:29黄均凤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距离师生

黄均凤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武汉 430205)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能够跟学生融洽相处,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而且双方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有互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交往。而有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则“不温不火”,课堂上与学生和谐互动,课下虽然能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总体上来说,与学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们把前者师生关系称为“打成一片”,后者称为“保持距离”。针对这两种情形,有人赞同前者,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能够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有人则赞同后者,认为师生有别,内外有别,师生过于亲近可能被认为侵犯自己的隐私,导致文化冲突,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因此,老师应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

学界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教育教学领域,如曹春蕊(2019)[1]、丛志刚(2018)[2]、李战成等(2018)[3]、王启梅(2019)[4]、杨泉良(2019)[5]等。近几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也越来越关注师生关系,如张红蕴(2007)[6]、傅海峰(2009)[7]、王晓华(2011)[8]、付园园(2018)[9]等。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我们发现,不管是学科教育领域还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大家都认为“建立一种和谐、自由、宽容、合作的关系”[10]是必要的。但什么是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或者说,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家对此仍存在争议。这种争议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是“打成一片”还是“保持距离”。

本文拟在讨论师生关系内涵及其作用的基础上,从对外汉语教学师生关系的两种认识出发,探讨如何构建良好的对外汉语教学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及其作用

在探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其作用。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最为重要的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11]152该定义涉及三个关键问题:

其一,师生关系的形成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密切相关,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学目标一般与具体的专业课程相连。比如对外汉语《初级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训练,使学习者达到以下目标:(1)初步掌握汉语语音知识和发音技能;(2)了解汉字的笔画和笔顺,进而能够认读和书写所学汉字;(3)掌握初级阶段的基本词汇和句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单的交际;(4)初步了解与汉语交际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开始具有跨文化意识。而教育目标则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是对培养专业人才的规格进行限定。比如对外汉语“汉语言”专业的教育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汉语专门人才。不管是教学目标还是教育目标,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完成与实现。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基础,教育目标是教学目标的目的。

其二,师生关系是通过教与学形成的,而这种关系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因此,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或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师生在教学教育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需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获得专业能力,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与“怎么做”的知识。

其三,师生关系是一种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和学生这两种角色,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则是由教育教学部门所决定的。因此,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隐含了师生双方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可见,师生关系是一种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二)师生关系的作用

我国教育的传统观念对师生关系的看法是“师道尊严”、“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就是说,教师在“师生关系”序列中绝对优先。这种传统观念过于强调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比如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师生关系的好坏对能否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专家学者都比较关注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者们一般认为师生关系具有多个方面的作用,《教育学基础(第3版)》认为: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11]152-153这是从宏观角度阐述师生关系的功能。实际上,师生关系对具体的教学活动也会产生影响。张红蕴(2008)就曾指出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课程,她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对外汉语师生关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师生关系作为隐性课程对留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心理层面产生影响。[6]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的交际性与情景性决定了汉语教学应更多地借助师生之间和谐、默契的情感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两种观念

尽管对外汉语教师赞成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总能遇到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师生冲突的案例。例如:

(1)施老师的学生是已经进入院系学习专业的外国留学生,汉语是他们的公共选修课。学期刚开始,学生对施老师的教学评价还好,但慢慢的意见越来越多,且课堂上直接质疑她的教学,甚至有学生提出免修。经教研室与学生沟通,原来学生认为,施老师也是学生(实习教师),没有资格教他们。①

(2)W老师是一位中级听力课老师,学生来自各个国家,涵盖亚欧非。W老师对于上听力课有着自己的理念,不按照教材上课,每次上课按照自己的标准准备10个汉语句子。然后让学生读背,最后通过听写检查学生掌握这10个句子的情况。学生对她的教学方法非常不满。有一次,一位学生迟到几分钟,W老师拒绝他进教室上课,于是,该学生指着W老师说:“我不喜欢你”。

案例(1)中,学生对老师有意见,质疑老师的教师身份,提出免修,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案例(2)中,学生不满W老师的教学方法,然后,一个偶然事件引发师生冲突。

如何避免师生冲突,如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熊阳浩(2013)[12],何淑妮(2018)[13],杨泉良(2019)[5]等学者已经从理论到实践均做过相关的探讨,大家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而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师在培养良好师生关系方面的教学实践也表现不一,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跟学生打成一片,一是跟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两种做法实际上也反映出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对处理师生关系的看法,反映出教师教学信念的差异。分析第一种倾向,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不仅把学生当做学生,还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甚至把自己也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他们认为,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分析第二种倾向,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坚守师道尊严,坚持师生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他们认为,“教学”只是自己的一份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做好分内之事就算尽职了。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第一种观念叫做“融合观”,第二种观念叫做“距离观”。下面我们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对这两种做法或者说两种观念的优劣进行分析。

在“融合观”指导下,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上师生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座位间“穿梭”,面对面进行示范。进行交际性练习时,自己也参与其中。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自己的妈妈、姐姐或者哥们儿。课下老师可能还会跟学生一起做饭、旅行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学习潜力,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输入输出。轻松的气氛促进输入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被吸收与内化,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但是,要达到这种效果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性知识与教学能力,那么,“打成一片”往往只会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并不会产生上述效果。也就是说,与学生“打成一片”时,教师必须始终对教育教学目标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巧妙地利用轻松的气氛达到这一目标。另外,与学生“打成一片”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外国留学生文化背景不同,有时甚至差异非常大。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不同的限定,尤其是欧美留学生,即使与好朋友交往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可能会引起欧美学生心理上的反感。这会成为导致师生冲突的潜在诱因。

在“距离观”指导下,师生关系平和,课堂上师生互动适度,顺畅而有节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教学环节,熟悉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熟练地“配合”教师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在讲解时,教师主要通过课件、音频、视频,甚至在黑板上画图辅助教学,除非特别需要,教师才会走到学生中间解释疑难。教师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不会轻易触碰他们的文化禁忌。如果必需涉及时,教师会事先向学生解释清楚。课下老师一般不会进入学生的私人生活圈,比如学生的私人聚会等。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一位教授、一位长者,是自己学习汉语的领路人。但是,在有些时候,或者说对有的学生来说,这种老师可能过于严谨,甚至古板,“上课讲得很好”、“老师知识丰富”、“我们老师讲得很容易懂,但是有的时候不亲切”……特别对于那些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鼓励。如果教师过于考虑跨文化因素,担心自己的关心会增强他们的自卑心理,那么这些学生很可能越来越自卑,并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融合观”还是“距离观”,均有其可取之处,有时优势甚至非常明显,比如“融合观”指导下的课堂互动,但是二者均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二者的优劣见表1。

表1 “融合观”与“距离观”比较

三、三对关系

在前文我们针对两种对外汉语师生观——“融合观”与“距离观”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二者的优点与不足。那么,我们如何构建良好的对外汉语师生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傅海峰(2009)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师生应该“民主平等,以诚相待”[7],张红蕴(2008)则针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提出三条途径:交往、同理心、关注学生需要[6]。我们认为他们的观点都是中肯的,我们拟结合“融合观”与“距离观”,并从“三对关系”的角度探讨构建良好对外汉语教学师生关系的新途径。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首先要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学生与教师。对外汉语教学面向的是来华留学生,他们不同于国内学科教学对象——中国学生。留学生大多已经成年,拥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与社会阅历,但汉语水平较低,对中国文化也不了解。跟中国学生相比,二者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汉语水平差异”与“文化差异”。因此,我们不能拿国内学科教学的师生关系来类比对外汉语师生关系。所谓“民主平等,以诚相待”等方法均需建立在深入了解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学生”两个角色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师生冲突寻找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根据我们的分析,导致对外汉语师生冲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文化差异、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足、教学缺乏针对性等三个方面。例如:

(3)小章在俄罗斯一所大学的孔子学院教汉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传统故事。在讲解故事时,她本来想借此让学生了解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可是学生却对被救孩子很担心:“老师,这个动作很危险!”“老师,我觉得他并不聪明”……。②

(4)王飞在墨西哥一所大学教授中文。学生主要是大学生,也有部分社会人士,学习中文课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此外,孔子学院的课程安排有些与大学生的课或社会人士的工作时间有冲突。因此,学生经常旷课、迟到,在家不预习也不复习。王飞觉得自己的教学毫无成就感。

例(3)属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关键教学事件,如果小章老师坚持从自己的角度进行灌输,肯定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例(4)王飞事先没有对教学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从这个案例我们也能看出王飞尚未发展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如果我们不能及时适当地处理这些关键事件,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前文例(2)中W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表面上是因为教学方法的问题,其问题根源则是W老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教材是根据学生水平而确定的,教师放弃教材采用自己随意“编写”的句子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语言水平;其次,听力教学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听后写,还包括听后答,听后表演等微技能,教师忽视了教学的目的;学生已经明确表达了对教师的不满,她却不及时反思,积极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忽视了课堂管理的作用。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师生冲突的发生。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们认为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期望与体验、民主与权威、手段与目的。

1.期望与体验。教师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自己的想法,并能够体验到教师的期望。学生的体验与教师的期望一致,那么师生之间就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期望与体验错位,就容易出现师生误解与隔阂,如例(3)案例中,老师如不能从学生的文化背景出发理解他们的观点,那么很可能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如果能够达到“期望”与“体验”相一致,师生是否“打成一片”或者“保持距离”并不重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因此,对于师生是否“打成一片”还是“保持距离”,我们要看哪种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的体验与教师的期望一致”这条标准。

2.民主与权威。课堂教学中提倡民主,教师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但是提倡民主,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权威。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学生不能随意破坏教学规则与教学秩序。“打成一片”体现的不一定就是民主,“保持距离”体现的也不一定就是权威。教师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并创造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但更为重要的是,师生双方对彼此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双方在互相都感觉“舒服”的情境中,遵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师有序的组织与学生自觉的“配合”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3.手段与目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服务于教学目的,它是一种和谐的课堂生态关系。“和谐”不仅仅体现在外在形式上(比如“打成一片”),更体现在内在的心理状态上,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误会。因此,如果忽视了教学目的,而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打成一片”未必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而有时候服务于教学目的的“保持距离”则有可能是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体现。但是,不分具体情况的“保持距离”则又有可能导致教学中情感的缺失。

总之,“打成一片”与“保持距离”均未必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真正的良好师生关系需要通过关注课堂关键事件,反思教学,并在正确处理上述三对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四、结语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恰当地处理“期望与体验”、“民主与权威”以及“手段与目的”三对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需要一线教师关注课堂关键教学事件,并通过关键教学事件发现自身注意不到的教学教育规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13]其次,教师需要在中国文化与学生背景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根据教学目的适度强调教师的权威,或者让渡部分教师的权力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在友好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最后,教师还需明确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服务于教学目的,不能喧宾夺主。在充分了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后,调整或者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过来又会改善师生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恰当得体地处理“三对关系”,以保证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注释:

①例(1)与例(2)两例均来自笔者教学中记录的案例。

②例(3)与例(4)采自《汉语教师志愿者案例汇编(内部资料)》(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编制),略有改动。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距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算距离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爱的距离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