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
(新疆宝石花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骨质量与骨密度下降,骨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明显增加,因此容易发生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老年骨折频发,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是脊柱外科常见的创伤,目前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两种,由于传统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固定脊柱,使得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因此现多选择进行外科手术治疗[1]。为探究椎体成形术与传统保守治疗对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本研究选取了我院近期收治的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一般对象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将我院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0 例纳入本次研究样本中,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 例。观察组中,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龄59~77 岁,平均(65.25±5.54)岁。对照组中,男性13 例,女性7 例,年龄58~76 岁,平均(66.36±5.5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程序与方法完全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实施。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与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②患者(或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意识清醒,可配合研究相关量表填制、检查、治疗,完成研究[2]。
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②合并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者。③手术禁忌证者。④不符合手术指征者。
对照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包括卧硬床板、纠正骨质疏松、镇痛治疗等,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6 周后,带上支具可下床活动,采取支具持续固定骨折处2 个月,并对患者实施循环性腰背肌功能锻炼[3]。
观察组患者采取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常规全麻,术区消毒铺巾,保持骨折处形成过伸状态,确定椎弓根位置,以45°角倾斜进针,经C 型臂X 线透视,确定椎弓根方向,沿其走行建立穿刺通路,将穿刺针送至椎体后缘骨皮质处,将针尖刺入椎弓根内1 cm 处。单侧进针,将针尖送至同侧椎体前中位置越1/3 交界处,保留套管后退出针芯,椎体中置入手钻,在X 线透视下,将预配好的骨水泥注入椎体直至骨水泥临近椎体后缘时停止,观察X 线片,确定骨水泥弥散理想后结束注入操作,将针芯插回套管后,患者保持现有体位10 min 不变,取出骨穿针,实施局部压迫包扎止血,术毕。术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抗生素抗感染[4-6]。
对患者进行为期6 个月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经治疗,患者疼痛感消失,影像学检查提示椎体高度恢复正常,日常生活不受影响。②进步:经治疗,患者疼痛症状有一定改善,伤椎高度与脊柱基本复常,对生活有轻微影响。③无效:经治疗,患者疼痛症状无改善,椎体高度未复常,对生活影响严重。临床总有效率= 显效率+进步率[7]。
分别于治疗前、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对患者损伤椎体高度、矢状面后凸Cobb 角进行测定。
采用VAS 表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该量表总分0~10 分,1 分为无症状,10 分为剧烈疼痛,分数越高表明疼痛越显著。
采用Oswestey 功能障碍指数评定(ODI)对患者脊椎功能进行评定,百分比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随访统计,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治疗前,两组患者椎体高度与Cobb 角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 个月及6 个月,观察组伤椎高度与Cobb 角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OD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骨质疏松多见于老年群体,除开原发性骨质疏松,老年人多合并基础疾病,而其中很多疾病都可引起骨质疏松,这种骨质疏松也被称为继发性骨质疏松,常见的引起骨质疏松的疾病主要包括: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胃肠疾病(吸收不良、营养不良、胃肠大部切除术后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长期制动等情况。骨折是骨质疏松的常见合并症,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而言,可发生非外伤或轻微外伤性骨折(脆性骨折),即使正常的日常活动都有较高的骨折风险[8]。
表2 不同时段患者上椎高度与Cobb 角变化(±s)
表2 不同时段患者上椎高度与Cobb 角变化(±s)
指标 时间 观察组(n=20) 对照组(n=20) t P伤椎高度(mm) 治疗前 17.33±5.71 16.98±5.74 0.193 0.848治疗1 个月 26.33±2.36 23.25±5.14 2.435 0.020治疗6 个月 26.12±2.25 22.33±2.87 4.648 0.000 Coob 角(°) 治疗前 21.33±5.74 21.66±5.38 0.188 0.852治疗1 个月 10.33±1.54 15.66±1.35 11.639 0.000治疗6 个月 10.48±1.57 16.02±1.54 11.266 0.000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ODI 评分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ODI 评分对比(±s)
ODI(%) VAS(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0 53.22±8.65 25.36±5.32 7.33±2.25 1.31±1.01对照组 20 52.97±8.66 32.66±4.97 7.60±2.36 3.15±1.28 t 0.091 4.484 0.370 5.047 P 0.928 0.000 0.713 0.000组别 例数
脊柱骨折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高,患者通常表现为脊柱不稳、腰背部严重疼痛,使得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传统保守治疗多采取外固定法、绝对卧床休息、营养支持等方法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而老年人多合并基础疾病,身体条件较差,骨折难以愈合,临床治疗效果较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脊柱骨折的重要外科手段,该方法是通过椎弓根向椎体外注入骨水泥,进而达到增强椎体稳定性与强度的目的,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防止塌陷,能有效改善患者脊柱功能与缓解疼痛。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的对照组,经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伤椎高度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Cobb 角较治疗前也明显缩小,术后观察组疼痛与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充分证实了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