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 眼科,湖北 恩施 445000)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acquired concomitant esotropia,AACE)青少年及成人的发病较为常见,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就是突发性的内斜视,从而引起患者产生复视[1]。对于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及分类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对近两年来共治疗的20例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报到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20例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29.36±7.26)岁。患者在发病前,每日30 cm的距离用眼,时间在(8.32±2.25)h,所有患者长达六个月及以上这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诊断标准:突然出现内斜视,眼位上斜视度大致一致,眼球运动功能正常,伴复视。
1.2 方法。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均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及甲状腺功能、脑部CT及新斯的明试验,眼球九个方位斜视检查等排除患者麻痹性斜视;用环戊通滴眼液每间隔5 min,点滴一次,一共点滴三次,最后一次点滴后,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检查患者视功能;测量患者斜视度;手术以全矫的方式进行手术设计,手术方法有单眼内直肌退后术、外直肌截除术等。
1.3 疗效评价指标。手术后患者看近物及远物无斜视现象,复视消失。术后立体视锐度≤60"为中心立体视,80"-800"为周边立体视,>800"为立体视盲。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均无遗传病史,及其它特殊病史,在进行甲状腺功能、脑部CT及新斯的明试验时均没有发现异常。在这20例患者中均为近视,其中有16例患者都已配镜矫正。所有患者在发病前每日30 cm的距离用眼,时间在(8.32±2.25)h,持续这种距离和时间用眼在六个月以上,主要使用手机及电脑。20例患者中均有1级同时视功能,其中有19例患者中融合功能为Ⅱ级。所有患者术后,复视症状消失,显性斜视消失,其中有17例患者术后达到标准,3例患者欠矫,手术成功率85%。术后有14例恢复视远立体视功能,5例中心立体视,10例恢复周边立体视,详见表1。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是好发于青少年及成人的疾病,也是临床上特别少见的特殊类型的内斜视,患者发病时出现突然的斜视及复视,多是以复视严重前来就诊。所研究20例患者中无家族遗传病史及其它特殊病史,在进行甲状腺功能、脑部CT及新斯的明试验时均没有发现异常[2-3]。但是有相关本病的报道显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伴有脑积水、脑肿瘤等脑部疾病,也有报道指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可能发生于癫痫、急性蜂窝织炎、戒毒后等治疗期间[4]。对于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就要密切关注其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发病的原因多数是由近视引起的,没有进行配镜矫正,双眼的外展融合力不能克服内直肌张力,导致内斜的发生。患者在远视及近视时,斜视的程度不一致,看近物时的斜视度小于看远物的斜视度。本文所研究的20例患者,平均看远物斜视度是(39.86±12.12),看近物的斜视度平均(33.86±11.65),两组数字差异不明显。20例患者都存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多数患者以手机为主,及少数患者以电脑为主,每天30 cm距离用眼约(8.32±2.25)h。这20例患者中发病原因就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而引起患者的融合功能降低所致。
表1 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斜视度与视功能对比
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在治疗时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一般采用的都是纠正康复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单眼或双眼内直肌后推术,单眼内外直肌截除术等,本研究20例患者均采用了手术治疗,术后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复视现象消失,显性斜视消失,其中有17例患者术后达到标准,3例患者欠矫,手术成功率85%。其中有3例患者欠矫,术后回访发现这3例患者仍然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成功率比较高,术后患者双眼的单视功能恢复较好。
综上所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发病原因多以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及眼部融合能力下降所致,手术治疗后,患者复视症状消失,双眼立体视得到很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