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红
(高邑县医院中医康复科,河北 石家庄 051330)
脑梗死病症的诱发因素可归结为因脑动脉存在破裂或闭塞情形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病变,其中以急性脑梗死更为多见且常见[1]。脑梗死病症的重要诱发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在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病症中占比较大的便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临床上通常将颈动脉斑块相关检测处理视为全身性动脉硬化病症的早期诊断依据[2]。本次研究将重点讨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诊治操作时运用补阳还五汤、阿托伐他汀联合疗法对其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抽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于我院开展急性脑梗死病症诊治处理的80例患者,随机划分参照组与观察组,两组例数均为40例。参照组男女例数之比21:19,年龄均数(62.92±4.29)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之比22:18,年龄均数(61.29±4.29)岁。
首先对全部患者作常规诊治处理,包含抗自由基、将颅内压、降血脂等。参照组运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每次应用剂量为20 mg,每天一次,治疗周期三个月。观察组运用补阳还五汤、阿托伐他汀联合疗法,补阳还五汤组方:12 g当归、15 g地龙、15 g赤芍、10 g红花、10 g桃仁、40 g生黄芪、15 g丹参、10 g川芎。用水煎制后取药汁服用,每天一剂,每天服用两次,分别为早晚。治疗周期三个月
记录、对比两组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相关指标: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检测方式: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作分析处理,分析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性(P<0.05)。
诊治处理前,参照组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厚度、面积、内膜中层厚度对应数据为(2.23±0.32)mm、(8.43±1.92)mm2、(1.52±0.57)mm,观察组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厚度、面积、内膜中层厚度对应数据为(2.21±0.33)mm、(8.63±1.90)mm2、(1.49±0.27)mm,治疗后,参照组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厚度、面积、内膜中层厚度对应数据为(1.89±0.34)mm、(7.67±2.63)mm2、(1.39±0.33)mm,观察组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厚度、面积、内膜中层厚度对应数据为(1.45±0.31)mm、(5.89±2.12)mm2、(1.02±0.24)mm。可见,比之参照组,观察组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更佳(P<0.05)。
在西医观点中,急性脑梗死病症的诊治应将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重点。阿托伐他汀属于合成他汀类药物,对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的表达过程具有显著的抑制影响,进而实现对机体胆固醇合成过程的有效掌控,实现降血脂的最终目的。阿托伐他汀在抗血小板、抗血栓方面同样具有积极作用,还具备增强斑块稳定性、修整受损血管内皮的疗效[3]。在中医学观点中,急性脑梗死归属于“中风”,诱病因素可归结为血淤气虚、经脉不畅等,在诊治过程中坚持通络顺气、化瘀活血的治疗准则[4]。补阳还五汤组方中的当归、赤芍、川芎在化瘀活血方面具有显著效用,为辅助作用;黄芪的主要效用为益血补气、调节经络,为主导作用;其他组分地龙、红花、丹参等旨在疏通经络、活血。药材联合作用,能够实现通络顺气、化瘀活血的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诊治操作时运用补阳还五汤、阿托伐他汀联合疗法,临床诊治结局令人满意,对颈动脉斑块的削弱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