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英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600)
子宫肌瘤属于妇科临床中的常见病,是指女性子宫平滑肌细胞处出现的异常增生,表现为腹部包块、子宫出血等,甚至可能诱发流产及不孕症[1]。通过行腹腔镜下剔除术是对子宫肌瘤患者治疗的有效措施,然而手术本身仍属于重要应激源,为了维护手术的安全性并促进患者术后尽早康复,需要加强科学护理。本文旨在分析对于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
抽取院内自2018年1月起,到2019年4月行腹腔镜下剔除术的74例子宫肌瘤病人,均属于女性,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37例,年龄区间处于29~56岁,均值(40.6±1.3)岁。对照组:37例,年龄区间处于27~54岁,均值(39.9±1.7)岁。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均>0.05。
对照组于围术期内开展常规护理,即做好术前的健康宣教以及手术准备工作,同时加强术中生命体征监测及术后的饮食指导等;而观察组则在围术期内运用手术室护理路径,措施如下:(1)术前护理:于术前一天开展术前访视,协助病人完成好各项术前的检查工作,并对其术前相关指标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针对病人手术期间可能产生的负性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耐心讲解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同时分享成功治疗病例来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2)术中护理:在手术开始前,由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分别做好各自的准备工作,同时需要给予手术患者语言和心里上的支持及鼓励。手术过程中强化同术者间的良好配合,并且需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密切监测,确保对于异常情况能够早发现和早处理。手术过程中,对于相关的输注液体需要进行预加温处理,同时注意患者保暖,避免体温过快流失而发生术中低体温;(3)术后护理:在术毕后妥善将患者送至病房,等待患者麻醉完全苏醒后,需要告知其手术结果,尽快消除内心的担忧感和不安感。同时仍需对其生命体征指标和切口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后的重点注意事项,保持合理饮食,确保机体充足的营养供给,同时鼓励患者术后及早进行适当的离床活动,以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及躯体功能恢复。
(1)统计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2)以问卷法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予以评估,0~100分。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s)描述,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发生宫腔黏连者1例,未出现宫腔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情况,该组的并发症率为2.70%;对照组术后出现宫腔感染者2例,宫腔黏连者1例,尿潴留者1例,术后并发症率为10.81%,两组并发症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62±3.76)分,对照组为(81.47±3.01)分(P<0.05)。
子宫肌瘤患者通过行腹腔镜下剔除术治疗具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和创伤性小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子宫肌瘤患者治疗的首选术式。然而,为了进一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并促进患者术后尽早康复,需要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术室护理路径,即结合患者病情及护理需求,从入院开始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为其提供由入院直至出院的一整套科学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严格依据事先拟定的护理路径开展各项护理服务,该护理方案的实施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心理和生理的相关需求,同时有利于护患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改善病人依从性[3]。从本次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同时总体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手术室护理路径应用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内的临床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术期内运用手术室护理路径,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并提升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