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董利群,宗香俊,陆 赟
(宜兴市人民医院,江苏 宜兴 2142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之一,具有发病急、发展快的特点,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大部分患者发病后病情发展以及预后与其心理状况存在一定联系,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均会加重病情,导致患者出现心衰、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并发生,进一步威胁患者生命[1]。因此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十分重要。焦点式心理干预是改善心理状态的重要护理方式,本文探究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本研究选取2017年7月~2018年9月时间段至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以分层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30例)和护理组(30例)。参照组中男患21例、女患9例,最小46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4.55±6.32)岁。参照组中男患20例、女患10例,最小47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64.21±6.17)岁。两组基本数据差异显示P>0.05,提示具可比性。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电监护,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救治工具和药物进行心电除颤抢救,积极配合医生救治工作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护理组在以上基础上结合焦点式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护理方式:(1)开放式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需尽快向其介绍本院环境,了解患者既往治疗情况以及目前病情情况,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与患者积极沟通,疏导其不良情绪。(2)启发式心理护理。向患者提出问题,给予患者鼓励和诱导,促进其积极心态的形成,有利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协调式心理护理。与患者家属和朋友沟通,共同参与护理工作中,尽可能满足患者爱好和需求,例如听音乐、看电影等。(4)讨论式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就双方感兴趣的某一问题发表意见,对鼓励患者并给予肯定,放松患者情绪。
焦虑水平评估[2]:通过特质焦虑量表(T-AI)以及状态焦虑量表(S-AI)对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水平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示焦虑越严重。
以SPSS 18.0软件对本实验数据进行分析,x2检验计数资料[n(%)];t检验焦虑水平评分等计量资料(±s)。P<0.05象征统计学意义存在。
两组焦虑水平对比
护理前,参照组T-AI、S-AI评分分别(25.58±2.66)分,(26.39±3.15)分,护理组(25.41±2.74)分、(26.51±3.2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4,0.145;P=0.404,0.443)。护理后,参照组T-AI、S-AI评分分别(16.95±2.38)分,(15.88±2.09)分,护理组(11.81±1.68)分、(10.39±1.55)分,护理组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9.664,11.556;P=0.404,0.000)。
2016年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高达60%,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高达70%[3]。可见该疾病对我国国民生命造成的威胁之大。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对其病情发展有重要影响,不良情绪可能增加心动过速或者再次梗死的几率。可见治疗期间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十分重要。
焦点式心理护理是临床医学发展形成的一种心理护理方式,以启发式、开放式、讨论式以及协调式四种护理方式为主开展护理措施,改善患者情绪,进而改善患者依从性。结果显示,护理组患者T-AI评分以及S-AI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护理期间需以患者为中心,在不影响治疗、休息的情况下开展护理措施。可主动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也需要积极回答患者疑问,提出健康方面的建议,另外,还可组织患者家属和朋友共同参与,满足患者需求和爱好,能更好的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缓解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焦点式心理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优势更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