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明
(安徽省天长市石梁镇农业经济服务站,安徽 天长 239300)
今年早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地处江淮地区种植户普遍种植的小麦、油菜田间管理适逢新型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广大种植户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同时也不要错过农时,应尽量在减少出门、避免群集、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根据天气和小麦苗情,科学及时开展田间管理。
2019年秋播小麦,因天气影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前期旱情重后期渍害重。由于前期没有有效的降水,部分田块间沟系不配套,田间排水不畅,甚至部分种植户至今未开沟,春节前后又出现雨水较多,导致小麦渍害发生较重。二是受草害影响较重。由于去年秋季化除面积较少,暖冬加后期高湿利于草害发生,部分田块草害发生严重,春季化除压力加大。三是苗体素质差。因田间湿度大,不利麦苗根系发育,分蘖缺位多[1]。
春节后气温逐步回升,即将进入小麦返青拔节期,是抓好春季高效田管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是小麦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的临界期,也是小麦小花分化的高峰期。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苗情长势,合理采取促进或控制措施,有利于为小麦丰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小麦春季田管的总体目标是“稳穗量增粒重”:“稳穗量”就是要尽可能将每亩穗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基本苗和分蘖数不足的田块在返青后要适当早追肥加以促进,特别是目前受到渍害、冻害及弱小苗增施恢复肥,强化田间管理,促进麦苗转化,反之要适当推迟追肥加以控制。“增粒重”就是要满足拔节后吸肥高峰期对肥料的大量需求,减少小花退化数量,防止后期早衰,保持灌浆结实期间持续的强光合作用,从而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
总之,各地要根据当地苗情、天气特点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不同苗情要强化分类技术指导,确保春季田管措施精准落实到位。在田间管理上,应具体抓好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1)及早追肥,促蘖增穗。一是已追施过返青肥的迟播田块,推迟至3月中旬亩追施尿素5~10kg作为拔节肥。二是长势较好的一、二类苗田块,可不施返青肥,于3月上旬(第一节间定长)时亩重施尿素10~15kg作为拔节肥。三是还未追施过返青肥的三类苗田块,在2月上中旬追施尿素10kg,促蘖增穗。
(2)清理三沟,降渍促根。1月下旬降水较多,节后要及时清理田间“三沟”,排水降湿,减轻渍害,促根防病防衰。
(3)看天查苗,适时化除。在麦苗超过3叶期,但还未拔节前,选择晴天无风且最低气温不低于5℃时,为用药适期,喷药时间选择在上午9点至下午4点间,若选择含异丙隆成份的除草剂,要保证药后5~7d无寒流天气。用药品种可选择:对日本看麦娘、菵草等群落禾草,选用5%唑啉草酯EC有效成分45~60g/hm2,或40%三甲苯草酮WG有效成分390~480g/hm2,或13%氟唑·炔草酯OD有效成分58.5~78g/hm2,或5%唑啉·炔草酯EC有效成分45~75g/hm2茎叶喷雾,若有阔叶杂草混生可加使它隆防除。
2019年秋播期间,持续干旱,江淮地区油菜主产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以上,春节前后降水又比常年同期明显增加,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入春后可能出现降水增多,气温升高、气流增强,有利于菌核病发生传播,同时气温波动较大,造成部分早熟和早播油菜分段结实的现象。针对春节前后降水偏多等不利天气的影响,江淮地区晚播油菜多苗小苗弱,苗情差异较大,尤其要把握当前油菜的苗情特点,要突出科学田间管理,抓好“促弱转壮、抗逆保丰”,力争午季油菜优质丰产[2]。
(1)清理三沟降渍防冻。目前稻茬油菜田土壤墒情普遍过湿,影响油菜根系发育,容易导致油菜烂根和倒伏,降低植株抗性,并可加重菌核病等病虫害发生。因此要在冬前开好“三沟”的基础上,春后及时清沟理墒,培土壅根,降低田间湿度,提高土壤温度,减轻渍害和冻害影响。
(2)早施蕾苔肥促使春发。迟播油菜秋冬季生长量不足,薹肥施用要早施、普施和重施,促进油菜春发稳长,以达到薹壮,分枝多、角果多的目的,预防倒春寒和后期脱肥早衰。可每亩撒施尿素10~15kg,适当增施氯化钾3~5kg,以增强油菜抗倒、抗病能力。
(3)适时开展化学除草。以单子叶为主田块,每亩用24%烯草酮可湿性粉剂30~40g或12.5%高盖乳油60~100ml;以双子叶为主田块,每亩用3%草除灵50~60ml;单双子叶杂草混生田间可用12.5%高盖乳油60~100ml加3%草除灵50~60ml混配施用。注意草除灵只能用于5~6叶期以上且未抽苔前的甘蓝型油菜田。
(4)适期病虫害防治。在盛花初期,亩用40%菌核净100~200g或80%多菌灵超微粉100~200g加25%吡蚜酮25-30克防治油菜菌核病和蚜虫,施药时亩加硼肥100~150g,兑水40~50kg喷施,确保喷匀喷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