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佳
(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并至混浊为白内障,其起因不定,包括遗传、老化、局部营养失衡、代谢异常、免疫障碍、外伤等,目前常采用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即大多患者都须度过一定时间的围术期(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刀康复为止的一段治疗及手术)[1]。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应激源,加上患者对手术的陌生,对术后康复的担忧,极易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影响术后的康复情况,因此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必要的。本研究以多例围术期白内障患者为对象,探讨心理护理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以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来我院诊疗的62例行白内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n=31)与研究组(n=31)。研究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63~79岁,平均(71.3±2.9)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4±0.6)年;患眼:左眼17例、右眼11例、双眼3例;分期:未成熟期、成熟期、过成熟期分别为9例、14例、8例。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61~80岁,平均(71.8±3.1)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3.8±0.7)年;患眼:左眼16例、右眼10例、双眼5例;分期:未成熟期、成熟期、过成熟期分别为8例、16例、7例。两组患者在相关基线材料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以常规护理对待,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具体内容为:①于术前,护理人员须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深度交流,告知其疾病基本知识,手术注意要点、手术目的等,并通过交流或调查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提升后期护理的针对性,②于术中,若为局麻白内障手术,由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一直保持清醒,护理人员要用语言、动作等抚慰病人,告知其手术进行顺利,并使其放松情绪,让其感受到温暖及人文关怀,使紧张、恐惧等情绪得到有效缓解。③于术后,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营造一个干净、安静、整洁、通风良好的病房环境,协助患者保持适宜体位,一般为平卧位,并为其适时翻身,同时嘱其放松心情、尽量避免咳嗽及打喷嚏,且须防止头部振动。护理人员须关心患者生活及心理,并细致化指导其饮食及滴眼液方式,饮食方面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并可多吃新鲜瓜果类食物,滴眼液时应注重眼部卫生及说明书要点。④家属支持。在整个围术期,护理人员需向陪伴或家属进行宣教,包括疾病的相关知识、术后的卫生指导等,并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同时指导家属如何帮助患者放松。
①以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术前、术后的情绪状态。评分值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②记录并发症发生例数,包括畏光、头晕、感染。
本研究采用SPSS 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n),实施x2检验。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
对照组护理前及术前、术后SAS评分为(68.57±1.23)分,(57.63±2.38)分,(61.47±1.48)分。研究组护理前及术前、术后SAS评分为(68.98±1.31)分,(49.35±2.17)分,(53.34±1.56)分。两组护理前SAS评分无显著差异(t=1.270,P=0.104),护理后于术前、术后对照组SAS评分显著大于研究组(t术前=14.314,P术前=0.000,t术后=21.051,P术后=0.000)。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35%(6例),大于研究组的0%(0例)(x2=6.643,P=0.010)。
白内障为临床常见疾病,手术虽为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手术毕竟为强烈外部刺激,再加上该疾病多发群体的特殊性(老年人),故大多患者可因对疾病认识不足、听力及记忆力减退等而较易出现多种不良情绪,因此应以心理护理为关键方面实施对应护理措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以保障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2]。心理护理应分为三个阶段,贯穿整个围术期,且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态度与语气的平和,让患者在充分了解相关医疗知识的前提下,形成战胜该病的信心,令其各类负性情绪有所缓解。
本研究以上述为基础开展,但笔者在进行上述心理护理的基础上还添加了家属支持,这是由于白内障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医院是一个陌生环境,且进行手术手术,均会给患者心理上造成影响,而家属的关怀和温暖则十分重要,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家属的支持、重视,减轻心理压力,进而促进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效果。且这一效果已经彭夏[3]的支持。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于术前、术后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SAS、SDS评分越小,心理状态越好,并发症越小,手术效果越佳,故心理护理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