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芳,王 倩*
(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 扬州 225002)
在外物撞击、高空坠落等多种外界因素导致的脑部损伤,能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脑部创伤[1]。音乐疗法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国外,很早就有相关研究,在各类疾病中都有运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对脑外伤患者进行音乐干预,分析其临床运用效果。
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2019年的8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常规性的一般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和音乐干预。纳入标准:患者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经医生诊断确诊为脑外伤的患者;病情控制程度较稳定者。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器质性功能疾病患者;患有听力功能障碍,由脑外伤导致听力障碍的患者。
对照组:男22 例,女1 8 例;年龄2 0 ~6 5 岁,平均(33.68±7.12)岁。
观 察 组:男2 4 例,女1 6 例;年 龄2 3 ~6 1 岁,平 均(35.79±8.01)岁。
两组基本资料对比,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采取的常规护理。
护士通过自我介绍和病区环境介绍来减轻患者由于陌生导致的焦虑情绪,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和疾病情况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根据医嘱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所有措施均按护理规章程序执行。鼓励家属陪同,多和患者沟通,让患者通过诉说的方式,把内心的不适感和不良情绪说出来,认真倾听并以温和、积极的态度安慰患者,以此来减轻患者由于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对疾病发生的恐慌等不良心理因素,通过和患者的有效沟通还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防止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做好健康饮食指导,病情好转后可鼓励其多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1.2.2 对观察组采取音乐干预护理。
可通过了解患者基本的信息与家属沟通的方法判断患者所属区域,根据其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爱好,音乐鉴赏能力等挑选符合患者喜爱的音乐。通过家属的协助可将音乐利用手机播放器或录音带等方法,每天定时为患者播放,声音控制在60分贝左右,每天播放三次。每次播放半小时,每周为一个疗程,一周播放五天,观察四到五个疗程。并记录每次的辅导效果。
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进行评测,此表包括六个部分内容,机体疼痛感、机体功能、生理智能、体力、心理健康程度、社会功能。每个总分为80分,分数越高患者状态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文中的患者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评分表运用t检验,资料均用SPSS 20.0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很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一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可知,对照组护理前:机体疼痛感45.62±15.97分;机体功能46.12±14.23分;生理智能39.71±15.12分;体力51.83±14.72分;心理健康程度48.12±14.22分;社会功能49.11±15.02分;护理后:机体疼痛感60.57±14.81分;机体功能58.13±15.04分;生理智能56.21±15.22分;体力60.23±14.61分;心理健康程度57.87±14.55分;社会功能60.12±15.43分;观察组:护理前:机体疼痛感45.32±15.45分;机体功能45.62±14.51分;生理智能40.01±15.52分;体力50.98±14.77分;心理健康程度48.32±14.06分;社会功能50.07±14.82分;护理后:机体疼痛感70.56±14.99分;机体功能73.03±15.68分;生理智能80.21±15.43分;体力82.13±14.66分;心理健康程度81.76±14.65分;社会功能82.13±15.01分。
对比两组护理前的评分,各项均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音乐干预护理后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差异,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颅脑外伤是常见的外科急诊,发生率在全身各部位外伤里占第二位,次于四肢损伤,但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其他部位的损伤,程度决定意识障碍的程度[2]。除医疗上的多种治疗手法外,辅助的护理干预也十分重要。音乐是可以通过刺激信号的方式,通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的中枢,对人的情绪进行调节,舒缓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提高脑垂体的啡呔溶度,从而达到部分抑制疼痛缓解不良情绪的效果[3]。甚至有关研究表明,对由于脑损伤导致昏迷的患者有促醒作用,本文通过采用生活质量评估表的方式对两者的生活、社会功能及精神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所采取的常规护理配合音乐干预四到五个疗程后,其各项情况均有好转,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对脑外伤的患者运用音乐干预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护理中实施音乐干预对疾病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