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平教授从湿论治肝病的临证经验

2020-12-09 00:56徐如龙江一平熊雯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茵陈中焦气机

徐如龙 江一平 熊雯雯

1. 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2) 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一平教授是江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肝病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江老师认为:在肝病发病方面,常因湿邪为患,湿性留着,湿可致黄,湿可生痰,湿可碍脾,湿可入络,湿可成瘀,湿滞日久,化痰成瘀,久则正虚邪恋;从急性肝炎至慢性肝炎,从肝炎至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腹水、肝癌,湿、水、饮、痰、瘀病理因素深入胶着,伴随着气血盛弱,可化热化寒。在肝病治疗方面,可治湿退黄,化湿行痰,燥湿醒脾,祛湿通络;亦需驱邪外出、平衡脏腑,牢记“肝病传脾、顾护脾胃”;祛除湿邪多从三焦分治,以脾胃中焦为枢纽,不仅可从汗、尿、便而解,而且健脾活血、通腑利小便、祛风解表均可祛湿,祛湿治肝往往能收到更满意的效果;正虚需扶正,扶正重在扶脾,邪恋主要责之于痰瘀,辨证需在正与邪之间进行权衡。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围绕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及治疗入手,从黄疸不显、黄疸上升、残留黄疸这三个阶段,浅谈从湿论治肝病的体会如下。

1 黄疸不显

黄疸不显,常见于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或肝炎发作早期。患者的诉症较少,舌脉等表现不明显,很多情况下肝病非肝,而在于脾胃,立法立足于疫毒内传、损肝害脾的理论立法处方,不应一味地疏肝养肝,使用阴柔之品过多,使患者纳差更差,脾气受碍反为所害。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为疫毒伏肝,其病理性质类似于湿热,常迁延不愈,与湿邪致病的特征吻合。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时出现肝功能异常,则是疫毒内侵,移时而发,侵肝移脾,疫毒致病以湿为主,湿可以热化寒化,最终可成瘀成痰,用药时要守住脾胃的运化功能,祛邪的同时顾护脾胃,护卫正气。

2 黄疸上升

黄疸上升阶段,往往伴随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临床上常见于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度及有重型肝炎倾向者,此时顾护中焦脾胃尤为重要。黄疸整个发展过程,湿邪贯穿始终,伴随着气血能量变化,兼杂着痰虚瘀热,久病入血,久病入络,湿热夹杂,故活血化瘀及清热利湿两大治法始终贯穿,全程均需顾护脾胃中焦、气血能量。

黄疸上升阶段的早期以湿热为主。脾升胃降,脾可升清,胃可降浊,疏通胃肠气机,湿热积滞之邪有所出路。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治肝病黄疸均可泄脾胃之湿热。肝病与湿热关系密切,湿热蕴蓄肝胆,阻遏中焦,脾胃纳运失司,常取清利中焦湿热,通调脾胃气机;尤其在肝衰竭前期[1],亦需截断扭转,解毒凉血活血,运脾化湿通腑为常用之法。用药即使在早期亦要清灵活泼,不可峻泻峻利,损伤脾胃,脾胃伤则病深入;辨证处方中分清主次矛盾很重要,当邪气入脾胃入下焦与瘀血等结聚则更为难治,本病亦治在早在轻,在疾病早期亦不可使其病邪深入。

黄疸上升阶段的中期以湿热脾病为主。升降有度亦是脾胃功能的根本体现[2],湿邪又为肝病波及之要害,湿阻气机,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出入功能,脾易受湿扰,相互联系可致肝脾同病。肝炎患者常因湿困于脾而致运化失常,机体日衰,此期当设法开脾胃,化湿运脾以恢复消化吸收功能。组方中常配用砂仁、苏梗、炒麦芽、炒谷芽以理气消食导滞以助化湿,恶吐者常用小半夏汤和胃降逆。

黄疸上升阶段的晚期以脾病瘀血为主。大多有比较严重而顽固的黄疸,此期黄疸都介于阴黄和阳黄之间,此时有湿热,有正气不足,有瘀血内阻,有湿瘀可酌加活血之品。临床处方当细细斟酌,既不可攻之过猛,亦不可补之过当。

重型肝炎中常有湿热互结,中焦受困,枢机不利,上下不通。江老师认为:三焦辨治中以解决主要矛盾为先,可用黄连温胆汤合碧玉散加减以调和中焦,症状多且食欲差则先调中焦解决食纳及气机问题,以免药多品杂影响消化。湿热弥漫三焦,黄疸可加深加重,热毒内陷心包,可见口渴、吐衄、便血、发斑、神昏谵语、出现腹水,苔黄褐干燥,舌红绛,脉弦数或细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救阴、清宫开窍,可用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酌配以至宝丹、紫雪丹抢救。以解毒凉血利湿、截断逆挽为基本原则[3,4]。出现肝性脑病,中医辨为厥证,厥有风有痰有瘀之分,但肝性脑病常有黄疸,以痰湿热居多,常湿热瘀毒上攻心窍,以至神昏,通腑泻实多为常法[3,4]。病证结合,谨守病机,分期论治[5],掌握疾病基本病机和演变规律,确立治疗大法,根据疾病不同阶段、不同分期的主要矛盾进行辨证论治。例如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分期辨证,可以了解不同疾病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6,7],坏死期的主要病机湿热疫毒,壅滞肝络;平台期的主要病机为正邪交争,体用俱损;终末期坏症丛生、阴阳离决;恢复期时邪衰正复,生息待养,不必过度干预。

3 残留黄疸

江老师认为:残留黄疸常伴有湿和瘀,对于较久较顽固的黄疸,当从瘀或从湿瘀论治,常能使沉疴起效,关键在于如何把握瘀黄的切入点,过早易伤气耗气,过晚使瘀成结,治之更难。从中西医结合观点来看,在黄疸的病人中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多以瘀痰热居多,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多与湿虚有关,直接胆红素升高以化瘀通腑为要,间接胆红素升高常温补祛湿,有益于在临床实际运用。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临床中抓住湿的特点很是关键。湿可以从三条途径去之,一为汗,二为尿,三为便,渗利属于“尿”的范畴,临床要学会何时以“汗(解表)”,何时以“便(通腑)”,何时以“尿(利小便)”,把握时机。湿邪分三焦出路,治湿不分三焦,非其治也;从汗属解表法,可归于从上焦而治,当湿从表散,身瘙痒感时,因势利导可用麻黄托之、葛根升之,湿去痒止,故而有效,但有鼻衄者要慎之。“化湿、利小便、通腑、祛风”均可去湿;温阳健脾以助化湿,调和脾胃气机升机以行水湿,可归于从中焦而治;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膀胱气化不利时,通利小便,使湿邪从下焦而去,可归于从下焦而治。湿热蕴结,腑气不通时,可通腑泻热助祛湿。正所谓“开鬼门,使水湿从表而散;洁净府,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去宛陈莝,使湿热从大便而解”。祛风除湿,因势利导,风药味薄气轻,辛散而升发,灵动而善行,具有行气、活血、升阳、助补、解郁、制亢之用,顺应肝之生理,制约肝之病理,能对肝脏发挥调理之用[8]。针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在辨证组方中,适当加入风药,能取得较好退黄疗效,可起发散透邪、燥湿化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功用。

4 医案举隅

患者,男,45岁,发现HBsAg阳性2年,乏力1月。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曾经给予保肝降酶、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

2019-09-01 一诊:患者偶有胸闷不舒及咽喉粘滞不畅感,食后稍有腹胀,上腹不适,稍渴喜温饮,目睛微黄,尿色赤黄,大便黄软,解便偶有粘滞,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下络脉紫暗,苔厚黄腻,脉弦滑。辅助检查:腹部彩超示:肝脏光点增粗,脾脏稍大;未见腹水,未见明显肿块。心电图正常,胸片正常。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 352.2 U/L,谷草转氨酶 302 U/L;总胆红素 62.1 μmol/L,直接胆红素 41.3 μmol/L;白蛋白 35.7 g/L,胆碱脂酶 5 035 U/L;HBV DNA 1.32×106IU/ml,凝血酶原活动度 66%。中医诊断:肝着病。治以理脾行气、清热利湿。方以茵陈四苓合二陈汤加减。茵陈20 g,炒白术、茯苓各30 g,桂枝、炒泽泻、瓜蒌皮、 苏梗、 姜半夏、姜厚朴、陈皮、枳壳各10 g。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煎汁150 ml,混合后分2次服。

按:此阶段为黄疸上升早期,主要矛盾为湿热蕴结中上焦。湿性粘滞,肺气宣肃不顺,故胸闷不舒及咽喉不畅感;湿滞中焦,脾胃运化失职,故食后稍有腹胀,上腹不适;湿为阴邪,易伤脾阳,湿滞化热伤津,故稍渴喜温饮;湿郁于内,不得透达,故目睛微黄,尿色赤黄;湿阻气滞,故解便偶有粘滞感;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下络脉紫暗,苔厚黄腻,脉弦滑,为湿邪阻滞气血,兼而化热之象。患者喜温饮,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下络脉紫暗,偏于气血能量不足且有瘀堵。治以四苓散健运脾胃、疏通气血;湿邪瘀堵中上焦气机,以瓜蒌、苏梗、姜半夏、姜厚朴、陈皮、枳壳理气化湿、疏通气机;病尚未久,气血能量未严重亏虚,不致于湿邪寒化,湿滞气郁多可化热,故用茵陈清热利湿。

2019-09-12二诊:患者胸闷及咽喉不适好转,口渴欲温饮好转,但有恶心呕吐,小便淋漓感,大便粘滞,矢气得舒,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下络脉紫暗,苔厚黄腻,脉弦滑。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 72.5 U/L,谷草转氨酶 142.8 U/L;总胆红素 203.2 μmol/L,直接胆红素 124.8 μmol/L;白蛋白 36.3 g/L,HBV DNA 4.43×104IU/ml,凝血酶原活动度 80%。治以理气通腑、渗利祛湿。方以三仁汤合八正散加减。茵陈30 g,滑石、 车前子、 萹蓄、 薏苡仁、 杏仁、 砂仁、 枳壳、 苏梗、瓜蒌、 厚朴、 郁金、 香附各10 g,赤芍20 g,大黄、炙甘草各6 g。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煎汁150 ml,混合后分2次服。

按:此阶段为黄疸上升中后期,主要矛盾为湿热蕴结中下焦。人体抗病方式以排邪为主,有汗、吐、下三种方式,一诊时湿邪瘀堵中上焦时,机体表现为气血趋于中上焦以抗病[9],故表现为胸闷及腹胀不适,此时治疗应顺应机体抗邪趋势,疏通中上焦气机,并补充气血以助抗病。此二诊时,湿邪瘀堵于中下焦,表现为恶心呕吐、小便淋漓、大便粘滞,机体的气血能量亦趋于中下焦抗病,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时顺应湿邪趋下之势通利小便,理气通大便以排湿邪。湿从二便而去,湿瘀从气血而通,湿从三焦而解。滑石、车前子、萹蓄、薏苡仁引湿下行从小便而解,杏仁、 砂仁、枳壳、 苏梗、瓜蒌、厚朴、大黄疏通三焦气机使湿从大便而解,郁金、香附、赤芍疏通气血,助理气之品使湿邪不滞,炙甘草助砂仁顾护中焦,助化生气血以抗邪,茵陈、大黄清利湿热。

2019-10-05三诊:患者无胸闷、咽喉不适、恶心、呕吐、小便淋漓、大便粘滞症状,但出现皮肤瘙痒,腰臀部为甚,舌质淡,舌下络脉紫暗,苔薄白,脉弦缓。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 28.4 U/L;谷草转氨酶 27.5 U/L;总胆红素 50.7 μmol/L;直接胆红素 26.6 μmol/L;白蛋白 37.3 g/L。HBVDNA 7.14×102IU/ml。治以活血解毒、祛风除湿。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 当归、生地黄、川芎、牛膝、 桔梗、葛根各10 g ,麻黄6 g,赤芍、茵陈各20 g, 连翘、金银花各15 g。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煎汁150 ml,混合后分2次服。

按:此阶段为残留黄疸,主要矛盾为湿邪欲从表散。湿邪残留,血行郁滞,湿欲从肌表而解,故治以活血凉血,疏通湿热郁瘀。血府逐瘀汤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和血,桔梗、牛膝一上一下,助通行气血;湿欲从表、因势利导,麻黄、葛根,取发汗解表祛风之意,引湿邪从肌表而解;茵陈清热利湿;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疏解卫表。麻黄、连翘用于胆汁淤积性肝炎,常在血府逐瘀汤中配用。血府逐瘀汤加麻黄葛根主要用于瘀热发黄,其病机要点是身黄日久不退,皮肤瘙痒或脱屑,所谓肌肤甲错。麻黄葛根茵陈三药配合主要用于湿欲从表、因势利导的方面。

经治疗后,患者无明显不适,舌质淡,舌下络脉紫暗,苔薄白,脉弦缓。10月11日 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 25.4 U/L;谷草转氨酶 24.5 U/L;总胆红素 20.7 μmol/L;直接胆红素 6.6 μmol/L。HBV DNA<1.0×102IU/ml。后续治疗继续把握正虚邪恋,扶正重在扶脾,兼顾病理产物痰瘀两方面,扶正佐以化瘀除痰,权衡正与邪。

猜你喜欢
茵陈中焦气机
不负春天
湿热黄疸有茵陈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二月茵陈最为鲜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绵茵陈养肝祛湿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