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凤
七台河职业学院,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
目前,高职教学中体现“理实一体化”和“实践性”的课程越来越多,但往往是以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居多。很多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还是偏重于基础理论,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这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无机化学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作用和服务功能。就目前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来说,存在着实践性不足的现象。结合近几年的无机化学教学实践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认为“实践性”仅仅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即可,缺乏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视,也就没有很好的开发、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而出现专业基础课程中“实践性”教学不足的现象,此现象不仅仅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存在,在很多门专业基础课程、有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都存在;二是近几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文科生的数量不在少数,所以很多学生的化学知识较为薄弱,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也没有兴趣。通过对我院2017、2018、201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班级学生开展调查问卷发现,85%左右的学生对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存在“无用”、“应付”和“应试”的心理,并对在无机化学学习中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反馈出“会不会太耗时”、“实践内容难度大不大”、“理论知识可以背诵记忆、实践操作好不好掌握”、“考核难度会不会增大”等;三是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未能体现最新的教学理念。而且,教材内容与实践联系不够,缺乏职业特点等,也限制了无机化学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一年级最先开设的都是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二学期之后才陆续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作为“启蒙”课程,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强“实践性”的分量?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院开设无机化学的课程的专业学生情况和无机化学课程特点,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后续课程及临床实践的需要出发,通过改革无机化学的实验和理论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并亲身开展实践,培养学生的无机化学实践能力,效果非常好。具体做法如下: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课程学习感兴趣,才能有信心、有积极性学好课程内容。从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它属于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来说,很多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没有信心。为什么呢?很多学生一拿到无机化学书,就已失去信心。其一,无机化学书又厚又重;其二,翻开书本一看,书中写满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配位化合物……学生一看标题就产生畏难情绪;其三,有的学生中学阶段化学课程学习的就不好,一看到还要学习化学,马上产生抵触情绪。另外,由于无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部分学生存在“无用心理”。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存在“无用心理”,就会失去信心,学习兴趣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教师要注意和学生解释和强调以下几点:
教师要注重和学生强调无机化学内容学习起来远没有大家想象的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和生活、生产联系紧密的、生动有趣的内容,对于陈旧的、与实践联系不够、过深和过难的内容都进行删减和重组,力求符合同学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紧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作实际需要,保证在深度和广度上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强调无机化学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符合社会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可以增加实验现场管理、仪器试剂的正确使用、实验事故的防范及应急处理等生化实验室常规操作及安全自救等内容,保证“实用为先、够用为度”。
强调在教学内容中,会适当的穿插“看一看”(视频、实物)、“搜一搜”(网络学习)、“做一做”(实验探究及验证)、“练一练”(习题练习)、“议一议”(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并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学生考,多样的授课和学习方式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近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文科学生比例越来越多,学生整体上化学基础较差。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后续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的内容,无机化学的教学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内容突出后续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临床检验基础、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等课程学习必需的物质结构、反应理论、四大平衡理论、电解质溶液、胶体溶液和表面现象等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精简元素化合物知识、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等内容,选取紧贴医学检验技术工作实际需要,实验和实践的内容要做到实用、简明扼要、绿色安全、生动有趣。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验和实践紧密结合,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理论-实验(实践)”一条线,不要把它们割裂开,避免产生“学的理论知识无处用,学的实践技能不知何时用”的情况。
“无机化学所含知识面广、量多,有的知识还比较抽象、难理解”——这是很多学生对无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受。“无机化学讲授起来没有有机化学有规律、系统化;没有分析化学易理解、实验内容也没有分析化学实验易上手操作”——这是多数化学教师对无机化学这门课程的讲授感悟。所以,如何使教师更好的讲授、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无机化学这门课程。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性”教学,不失是一种好办法。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例如:在无机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以前是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然后教师讲授、演示,最后学生动手操作。改革后,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变为:撰写实验方案(学生写,教师审)—管理实验室(师生)—完成实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在实验课之前向学生提出本次实验的目标和要求,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定本次实验内容的总体方案,方案中除了要写清楚实验目的、操作原理、操作准备(仪器、试剂)、操作步骤外,还要根据准备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或者是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将各组提交上来的实验方案可行性、存在的错误和问题进行审查,审查不通过的方案需要重新修改后再上交,直至符合实验任务要求。在这个准备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对实验要求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入无机化学实验室开展实验时,首先和学生强调无机化学实验室的管理理念是:责任明晰,分工明确;师生协同,人人参与。通过借鉴现代企业对施工现场通用的“5S”管理法(“5S”即常清洁、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扫、常素养),使无机化学实验室工作更加有序,物品更加整齐,师生职责明确,既能保障实验活动的正常开展,也能保证学生实验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医院、医药企业等工作单位岗前培训的接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审核通过后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进行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然后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完成思考和讨论,最后,按照方案中的项目内容,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负责监督、指导,辅助学生完成实验;总结实验总体完成情况及各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实验后,完成实验报告的批改。
通过尝试和持续改进后,将无机化学实验由单向灌输的课堂演示实验变为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随堂探究性实验,还可以增加实验现场管理、仪器试剂的正确使用、实验事故的防范及应急处理等生化实验室常规操作及安全自教常识等内容。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后续课程及临床实践的需要出发,培养了学生的无机化学实践能力。
在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方法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学习无机化学的“实践”意义,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溶液的相关知识时,就要和学生强调临床上许多药物需配制成溶液才能使用,医学检验中的许多化学反应大多数在溶液中进行。在介绍稀溶液的渗透压知识时,需要学生掌握渗透压的有关概念、规律等。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举例重点强调渗透的产生条件和渗透作用、反渗透的应用。例如:正常人血浆的渗透浓度值约为303mmol/L,一般波动范围在280-320mmol/L。因此,医学上的等渗溶液、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都是以血浆的渗透压作为标准来衡量的。可以向学生展示电镜下等渗溶液中的正常红细胞与高渗溶液中的皱红细胞。引导学生思考:在临床上,当病人需要大剂量补液时,一般用何种溶液?但在有些特殊情况下,如在抢救脑水肿病人时,可用20%的甘露醇,这是利用什么原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你所知道的临床大输液有哪些?它们分别属于等渗溶液、低渗溶液还是高渗溶液?活体组织检验标本的稀释为什么必须用生理盐水?这样既充实了理论知识,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无机化学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在高职无机化学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初步探索,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启蒙”课程,重视无机化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及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才能更好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发展和需求,符合社会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适应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