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英语“持续静默阅读”实验的开展与反思*

2020-12-09 00:11程松梅
山西青年 2020年17期
关键词:静默书籍素养

程松梅

安庆市第一中学,安徽 安庆 246001

阅读一直是我们从外界获取信息,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阅读可以刺激我们的思维、陶冶我们的情操并促使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阅读更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部分,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

2017年教育部在关于课改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课改的重中之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是国家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1]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也逐步从能力培养转向素养的养成,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向英语阅读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以做题为目标的阅读成为了高中阅读教学的主流。提高阅读理解的应试技巧可以理解,但是过分强调应试阅读,则很难真正了解阅读的作用并提高阅读能力,更谈不上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终生阅读的习惯。产生的副作用如对阅读缺乏兴趣、阅读能力低下等,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效率。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开始尝试着有针对性地开展“持续静默阅读”(Sustained Silent Reading)实验,探索一种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把reading for information和reading for fun相结合,力图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

前人有关“持续静默阅读”的教学实验从三个方面显示出其优势,一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扩大词汇量,以及提高知识储备量。二是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克服阅读困难的信心,形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三是有助于健全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本文试通过对“持续静默阅读”实验的开展和反思来探讨这阅读教学模式的难点以及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更好地体现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精神。

一、对“持续静默阅读”实验的开展

在实验前,我们开展调查问卷、访谈和阅读能力和速度测试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1月份,我们在高一和高二的实验班级开展实验。目前进行了两个月,在和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此项实验活动中,并表示较以前更愿意接触英语阅读,但是阅读存在一些困难。对此我们对前期的实验进行回顾和反思,找出问题,适时地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继续后期的实验活动。

此次实验我们分别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展。首先,老师带领学生了解持续默读的实施计划和目的,并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籍。每天在上课伊始抽10到15分钟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记录册上记录书名和每天读书的页码。阅读期没有阅读任务,使学生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他们自主选择的书籍。寒假期间,鼓励他们每天继续阅读,并完成前期所读书籍的读书笔记。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在实验刚开始阶段,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相关资料修订了推荐书单,以班级为单位准备书籍,统一管理,建立班级图书馆。每位同学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购买书籍,尽量保证每个班的每位同学购买的书籍不重复,这样大家交换选择最大化。推荐书单以“书虫”系列为主体,涵盖议论文、科普等各种不同文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议论、散文和诗歌类文章时,很难坚持。在《立场——辩证思维训练》阅读中,学生反映不存在词汇问题,但是表达的内容看不懂,经常看了后面忘记前面。除了思维的跳跃性没有跟上,还有很大一部分归结为学生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经典作品可以从简写本开始入手,不急于阅读原著。比如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大量的古英语表达方式和十四行诗让学生望而却步,有的中途放弃,有的则索性看起中文。对此,我们觉得以后在书籍的选择上更加细致一些,可以先从简短的报刊杂志入手,降低阅读难度,促进学生阅读自信的培养,如Readers Digest;从文体上尽量选择故事书,这些作品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持续”阅读下去;另外,尽量避免选择双语阅读,因为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碰到生词,就不自觉地查找汉语译文,无法锻炼其根据语境猜测词义的能力,也使其对汉语产生依赖;此外,还可以丰富班级图书馆的存储量,当学生遇到难度的书籍时可以自由地做出其他选择,保持阅读兴趣。

(二)阅读时间和频率

在实验中,我们一直纠结时间的分配上。在国外的实验中,每天的实验时间都是1个小时左右,但考虑到我们的教学进度的客观要求、升学压力和习惯的延续性,我们就统一为每周五次,周一到周五,每次10分钟。这样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阅读,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下次重试又是一番“温故”,“知新”很难推进,进度缓慢。对此,我们鼓励学生们回家继续阅读,将阅读扩展至课外。从寒假阅读记录册和阅读后续活动的提交上,我们看到坚守的课堂十分钟“静默阅读”可以更加灵活地安排时间,尤其是较长篇的小说要集中时间阅读,可以集中每周的某一段时间,也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展,让学生酣畅淋漓地阅读,记录所思所想。

(三)阅读效果

在实验的最初,我们考虑到“持续静默阅读”的“自主性”,也担心学生会有畏难情绪,所以在最初的近两个月时间里,我们只是单纯地引导他们对自主选择的材料进行阅读,如果有同学愿意分享就安排时间让其表述。在实验的前一个月,很少有学生分享阅读,而阅读记录册我们也只是让学生记录页码这一阅读痕迹,无法体现其思维过程。我们当时就担心阅读效果,无法量化“静默式阅读”的效果。在寒假期间,我们在每天阅读继续的情况下,鼓励每位同学就前期的阅读内容的感触或者摘抄整理和大家分享。我们还参考了国内专家和同仁的经验,细化了读书笔记模板,在继续记录book title,date,pages covered基本情况,加上new vocabulary,favorite sentences,my review。模板的设置旨在了解学生们阅读的内容、进度和收获,也促进学生进行主动阅读,而不是“一过式”阅读;其次我们还鼓励学生设计读书海报,尝试着制作PPT,分享读书心得体会,利用同伴的影响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另外,指导学生绘制故事的思维导图,理清故事脉络。多样化的“follow-up activities”既展示了学生的读书成果,也可以让老师不再一味担心有学生会消极应付。[2]

二、对“持续静默阅读”实验的反思

王蔷教授曾经提出“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遵循从有声到无声的规律。我们在汉语阅读的时候是很少进行朗读的。高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实现从有声到无声的阅读转变。”显然,无声阅读是阅读的更高级的形态,而“持续静默阅读”就是向阅读高级形态转变的有效形式。在这为期两个月的实验中,我们有收获,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总结我们的得失,我们觉得要想更加有效地开展此项活动,必须处理好以下的关系。

(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持续静默阅读”本质是学生自主选择的零压力的阅读,所以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其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只是旁观者。我们应该在不同的阶段施以不同的指导和监督。在刚开始的选择阅读材料阶段,我们不仅要依照专家所提出的“五指原则”来进行选择,也应当根据学生现有阶段的心理特质、兴趣和词汇量施以辅导,这样不会在阅读阶段出现心理上的断崖而挫败、气馁,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们也应当参与阅读当中,以身作则,起到示范和陪伴的作用。如果老师在持续静默阅读期间做其它工作,不仅有可能干扰学生的阅读,还有可能给学生心理暗示:这是一个随意的活动,不需要太重视,这回大大地影响无声阅读的效果。在阅读期间,老师们还要适时地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尤其是诸如阅读技巧、阅读方法的困难,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针对性的专项讲座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当然,如何把握教师干预的度是重点所在。多一分,不能激发出学生潜力,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少一分,则让处于迷茫和困境中的学生不知所措,让他们在挫败中渐渐的抹去对阅读的兴趣。

(二)教材的精读和课外的泛读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Krashen)在“i+1”理论中提出: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则习得可自然完成。[3]而曾泽林教授指出“要学好或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单靠少量练习或几段语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广泛地阅读和运用目的语,同时还要帮助学习者在课外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在语言的运用中求得自我提高。”[4]可见,阅读素养的提高需要跳出学生现有的阅读舒适圈,尽可能地接触更多题材、体裁的英文阅读。教材的内容系统,具有整体性和指导性,需要我们带领学生仔细认真地精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建构知识,转化能力,形成学科素养。[1]但是仅仅依靠教材上面有限的语篇文本阅读是很难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所以我们需要补充课本以外的泛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老师会担心“持续静默阅读”只是“锦上添花”,而且占用时间过多,影响教学进度。我们应该了解学生读得越多,越会喜欢阅读,成为更好的阅读者,他们也就越享受阅读的过程,自然也就推动了学生在英语课的兴趣和参与度,事半功倍。

总之,我们所做的实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不能一味地靠刷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我们要及时地开辟第二战场,让学生在reading for fun中尽快地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让他们在家,在任何地方都能够拿起书开始他们的阅读之旅!

猜你喜欢
静默书籍素养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世界不静默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预备,出发!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爱在发生时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