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角下地质类专业课教学新模式探索*

2020-12-09 08:18朱筱敏
科技与创新 2020年23期
关键词:学时沉积双一流

张 琴,朱筱敏,王 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石大京党〔2018〕63号)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一流学科教育体系,“沉积岩石学”和“现代沉积作用及考察”分别申请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论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建设项目。结合高校“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1],教学团队近年来对这两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学内容局限、教学实例陈旧、教学主体单一、实践教学薄弱、考核方式单调等问题进行了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调整教学结构、优化学时分配,建设多样化教材、丰富新教学资源,改变教学主体、探讨多样性教学方法,加强实战训练、探索实习新路线,强调过程性考核、探讨多样化考核方式等优化改革方案,力求在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改革和优化[2-3],以期提高新形势下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学优秀成果。

1 调整教学结构,优化学时分配

近年来高校为了培养复合型和综合性人才,可选修的课程变得多样化,使得每门课的学时整体都在减少,如何在较少的学时内优化教学结构,既能保证完成教学大纲内容,同时还能达到专业课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以“现代沉积作用及考察”为例,2020 年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本门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系统介绍现代沉积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现代沉积实例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在沉积学方面的基本应用技能和野外考察技能。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能应用现代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现代沉积作用剖面进行系统的沉积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并能综合应用现代沉积特征和研究方法,将今论古,对古代沉积剖面的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沉积物(岩)的分布规律和沉积模式,并评价沉积物(岩)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基于上述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学时进行了重新分配与改革,其中理论讲课学时只占12 学时,实践性教学学时占20 学时,共计32 学时。理论学时只对现代沉积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的现代沉积作用类型及地貌进行讲述,而大部分内容是现代沉积的现象实例、3 次野外考察、1 次野外录像观察、2 次现代沉积现象实例研讨,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占了相当多的比例,通过课程的讲解及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性思维和综合专业素养,较好地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2 建设多样化教材,丰富新教学资源

地质专业课的最大特点是地质现象随处可见,如青海湖、黄河三角洲、鸣沙山、黄金海岸等,而且有些现象是随时改变的,比如黄河三角洲从1855 年改道由原来注入黄海改为注入渤海,经历了百年的沧海变化,塑造出了近代鸟足状的三角洲外形,但近年来入海水道经常改变,平均约8 年改道一次,因此对于黄河三角洲的外形及形成作用每年可能都要实时地关注其变化,讲授课程中要不断更新照片及内容。因此,对于一种沉积现象或地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材或内容来进行讲授,而是要不断更新教材或教学资源。目前,“现代沉积作用与考察”这门课已经修订了《现代沉积》第三版教材,并添加了富媒体内容,同时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雨课堂平台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使得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资源有机结合的多资源教材建设越来越趋于成熟。

3 改变教学主体,探讨多样性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4],即使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问题式”“引导式”等教学手段,由于缺乏研究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的彻底改革,学生依然是教学中的“客体”,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教学目的更多的是弄懂问题的结果,而忽略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现代沉积作用及考察”为例,灵活选择研究式讲授、课外研究+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自学、实验和实践教学及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基于问题、案例或实际课题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室内授课主要采用课件、板书及富媒体教学资源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践部分以野外实地考察为主,辅以野外考察录像观看和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问题、查阅文献和野外实习加研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更加敢于发言,敢于质疑,课堂讨论更加积极,教学气氛也更加活跃。

4 加强实战训练,探索实习新路线

地质专业课大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实验室实验或野外现场考察对地质现象进行微观或者宏观观察、描述、测量,才能对课上的概念和理论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了实现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实战训练的强度也必须不断加大[5-6],近年来“沉积岩石学”实验的薄片从科研生产中不断地补充了一些现象更加明显、鉴定更加复杂的高难度的样品。而随着实习现象的不断演化变迁,野外实习路线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或者寻找新的实习教学路线。以“现代沉积作用与考察”这门课的实习路线为例,近年来的实习路线基本在学校附近的十三陵水库周边进行,但由于目前植树造林和建立花园式家园的需要,原来水库周边的冲积扇、山间河流等现代沉积剖面都已经被植被所覆盖,已经不能满足实习的需要,只能开辟更加适宜的路线进行野外考察,比如可以去更远的冀东渤海海岸进行现代沉积作用考察,或者滦河河流及三角洲沉积体系考察,辅助以国内外比较典型的野外考察录像进行观看和研讨,都可以达到实践性训练的目的。

5 强调过程性考核,探讨多样化考核方式

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近年来在“沉积岩石学”和“现代沉积作用及考察”这两门课程的考核中开始强调过程性考核,将平时的课堂考勤及表现、课前预习、问题研讨、课后作业、野外考察报告及研讨、课中测、读书报告及研讨、期末考试及大作业等按照不同的比例都计入到期末考核成绩中,注重过程性考核和能力的综合考核,这样平时的能力考核可以占到40%~50%,使学生们平时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和学的实际过程中,在平时的考查中将知识和理论掌握得更加牢固,在预习、报告、研讨中不断地增强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现代沉积作用及考察”为例,本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考核成绩(60%)构成。期末考核方式采用开卷考试(60%)和大作业形式(40%),开卷考试主要包括专业理论应用和剖面实例分析,大作业包括野外考察报告和读书报告两部分。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课上回答问题及表现(10%)、课前预习及研讨(10%)、课中测(10%)、课后作业(50%)、读书报告PPT+研讨(20%)。所以整体来看,考核形式和内容非常多样化,考核能力为主的过程性考核和大作业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过程性考核和结果考核比例分布如图1 所示。

图1 过程性考核和结果考核比例分布图

6 结论

为了适应国家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优化和改革势在必行。“沉积岩石学”和“现代沉积作用及考察”存在教学内容局限、教材实例陈旧、教学主体单一、实践教学薄弱、考核方式单调等问题,导致局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脱节、过时的教学实例与先进理念的脱节、单一的教学主体和能力培养的脱节、薄弱的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脱节、单调的考核方式和能力考核的脱节等问题,提出了调整教学结构、优化学时分配,建设多样化教材、丰富新教学资源,改变教学主体、探讨多样性教学方法,加强实战训练、探索实习新路线,强调过程性考核、探讨多样化考核方式等优化改革方案,力求在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改革和优化,以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以期达到新时代大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学时沉积双一流
电沉积新型纳米复合MCrAl(Y)涂层的研究进展
醇基电解液中锕的电沉积条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选择性电沉积方法用于回收锂离子电池中的钴和镍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