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 宋世云
【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强实践育人。研学旅行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在实践育人中主要体现在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实践育人方式的重要举措等方面。
【关键词】研学旅行;实践育人;综合素质;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0)011-086-03
近年来,加强实践育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教育部陆续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文件,都指向实践育人的改革方向。研学旅行是近年来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一种育人模式,科学有效地实施研学旅行,对于促进育人方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学旅行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提出了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当前方兴未艾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六个“下功夫”的有效途径。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组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首要目的不在于学习知识,而在于道德内化,通过集体旅行、体验活动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和良好品德。这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定位,符合激励、引导、感化、塑造等德育方式,指向立德树人的方向要求。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简称“指南”),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德育实施途径和要求 ,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实践育人”,由于研学旅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指南”要求组织研学旅行,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
笔者曾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做过一项调查,94%的学校干部认为,研学旅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0%以上的組织者认为,研学旅行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83%的学校认为,研学旅行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实践表明,研学旅行确实成为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研学旅行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课程改变了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单一方式,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研学旅行活动能将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加以运用,也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合作精神、感恩品质等有所助益,对学生各方面发展是一种全面综合历练。
研学旅行超越了学校,超越了课堂,超越了书本局限,以综合素质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如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一年级的杭州研学旅行,将地方文化历史和民族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去鲁迅故居、胡雪岩故居、沈园、兰亭,参观丝绸博物馆、官窑博物馆等,这些研学路线选择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因此能够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
“意见”要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研学旅行更多的育人功能还有待研究和发现。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定内容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经过近20年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新时代教育定位更加明确。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提出按照“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四种学习方式,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框架。在“纲要”中,将研学旅行列入“考察探究”,其推进方式更加明确。按照“考察探究”的要求,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基于自身兴趣,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以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游学周”课程为例,游学课程组教师由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多学科教师组成,多学科教师合作开发以某一学科为主兼顾各学科内容的系列研学旅行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实地考察、现场体验、访谈等方式深入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规定知识及其拓展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抚顺雷锋纪念馆、浙江绍兴安昌古镇、西安牛背梁森林公园等地,去探访、观察、沉浸其中,通过亲自体验,学习和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历史传统;通过参与实地考察或调查活动,提升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效果,还能在社会调查、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可以说,只要是研学旅行,一定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研学旅行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集中旅行中,学生对于目的地的一些事物进行全面观察和现场体验,不仅能增加阅历、启发思维,还可以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一次组织周密、成功实施的研学旅行,能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全方位实施。
研学旅行是创新实践育人方式的重要举措
对受教育者来说,完整的教育过程需要经历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认知发展、概念建构的环节,另一个是运用思维参与实践的环节。从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看,教育必须处理好受教育者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知行分离、认知与实践脱节的倾向。面向未来,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补齐实践育人的短板,切实发挥实践教育的重要价值。研学旅行的综合教育超越了校园和课堂的局限,能够在实践育人方面弥补学科教育的不足,这正是基础教育领域加强实践育人的一种创新举措。
通过对海淀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分析得知,在研学旅行活动目标设置中,都会有爱国爱党爱人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以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些活动既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的优良传统,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鲜明的时代烙印。笔者对海淀区参与研学旅行工作的教师调查数据显示:87%的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能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建立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80%的学校认为,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学旅行综合性、实践性特质的充分发挥,正是新时代育人方式创新的独特意义所在。
结 语
讀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教育的优秀历史传统。研学旅行能够帮助中小学生修学、启智、立德、树人,促进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具有多方位、多角度价值,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未来,研学旅行作为深化课程改革和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将越来越凸显综合育人价值。
注: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模式探索研究”(课题编号:1701010210A,课题负责人:吴颖惠)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李波. 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N]. 贵州民族报,2014-07-22: B3.
吴颖惠等. 研学旅行学校指导手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王晓燕. 尽快补齐实践育人短板 彰显实践教育独特价值[J]. 中小学管理,2018(1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