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型COVID-19的胸部CT 预后转归特征

2020-12-08 06:21李翔王翔黄增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肺段普通型复查

李翔,王翔,黄增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影像科,湖北武汉 430014; *通讯作者 王翔 1136611484@qq.com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需要综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CT表现和核酸检测结果,由于核酸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假阴性,高分辨率CT 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较好地早期发现COVID-19的微小病变,并能有效评估病情的进展和转归[1]。对于临床症状轻微、CT 病灶分布较少且体积较小的早期COVID-19 患者,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往往会延误病情,甚至发展成重症[2]。本研究拟分析普通型COVID-19的门诊治疗及CT 预后转归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疫情初期于武汉中心医院就诊的74例普通型COVID-19,均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3]中的诊断标准,核酸检测均呈阳性,其中男33例,女41例,年龄20~68岁,平均(39.4±2.1)岁。纳入标准:①有明确COVID-19 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早期疫源地接触史;②首次CT检查提示肺部有典型磨玻璃影(病灶数量1~3 处);③首次体格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发热[4];④首次入院均行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C 反应蛋白;⑤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无恶性肿瘤及免疫力低下;⑥按发热门诊医师要求居家隔离并口服莫西沙星和奥司他韦,并按医嘱视症状缓解与否3~15 d 再次复查CT,CT 复查标准参照管汉雄等[5]的多中心研究。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CT检查 采用西门子双源螺旋CT,扫描范围为整个胸部,自肺尖至肺底肋膈角下缘。扫描参数:探测器准直宽度0.5×128,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350 mAs,采集矩阵512×512,均采用高分辨率重建算法,重建层厚1.25 mm,层间距1.0 mm。

1.3 图像分析 所有CT 原始数据均通过PACS 系统上传影像清洁区阅片室诊断工作站,并由2名影像科主治以上医师共同阅片,观察病灶部位(单肺段、单肺内或双肺内)、数量和形态;并比较2 次复查CT图像,分析病灶影像学转归,①好转趋势:病灶体积缩小或消失;②游走趋势:病灶形态和分布短期内变化明显,如磨玻璃影转变为纤维条索影;或原病灶缩小/消失,病灶附近或其他肺段出现新发病灶;③进展趋势:病灶累及范围扩大或数量增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不同预后转归患者发热程度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预后转归与CT肺叶分布及发热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74例普通型COVID-19 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2.2 预后转归与临床特点 38例病灶好转趋势者为单发病灶,多分布于肺段外带近胸膜下区,沿支气管纹理走行,部分可见病灶内密度增高伴实变样区域。游走趋势者复查病灶形态、部位和数量改变明显,7例单发病灶及2例多发病灶形态明显呈条索网格样表现,原病灶区磨玻璃密度影消失;3例单发病灶及1例多发病灶原病灶消失,邻近肺组织或其他肺段出现新发磨玻璃灶表现。进展趋势者9例单发病灶及2例多发病灶累及范围明显扩大,3例单发病灶及3例多发病灶出现病灶数量明显增多,散在或弥漫累及多个肺段及肺叶(表1)。

2.3 复查时间与影像预后转归 44例病灶好转趋势患者复查间隔4~15 d,居家隔离口服药物治疗后发热症状消失,其中27例(61.4%)病灶完全吸收消散(图1),10例(22.7%)病灶大部分吸收消散,5例(11.4%)病灶基本消失残留少量纤维化灶,2例(4.5%)密度较首次CT 减低伴少量病灶吸收。13例病灶游走患者复查间隔4~14 d,其病灶CT 形态、部位及密度短期变化较大,原病灶有吸收或消散,邻近或其他肺段内出现新发病灶(图2);部分患者仍伴低热。17例病灶不良进展患者复查间隔4~10 d,均持续发热,热型部分进展,部分呼吸道症状加重,12例病灶明显增大,5例病灶明显增多(图3)。不同预后转归患者发热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92,P=0.016),且与发热程度呈正相关(ρ=0.278,P=0.016),与病灶肺叶分布无相关性(ρ=0.099,P=0.400),见表2。

表1 74例普通型COVID-19 患者的基本资料[例(%)]

图1 女,28岁,COVID-19,普通型。首次CT示右上肺外带胸膜下磨玻璃渗出灶(箭,A);6 d 后复查病灶基本吸收消散(箭,B)

图2 男,39岁,COVID-19,普通型。首次CT示右下肺外带感染磨玻璃影(A);余未见病灶(B);7 d 后复查原右下肺病灶完全吸收消散(箭,C);邻近肺野可见散在新发磨玻璃感染灶(箭,D)。居家隔离期间偶尔有短暂低热,不超过38℃

图3 女,61岁,COVID-19,普通型。CT示右下肺外带局限性磨玻璃渗出灶(A),体温39.2℃,居家隔离期间持续性发热;4 d 后复查原右下肺病灶进展范围增大,右肺中叶及左肺下舌叶多处新发磨玻璃渗出灶(箭,B)

表2 74例普通型COVID-19 预后与CT 分布、发热热型、实验室指标及复查间隔时间的关系

3 讨论

COVID-19 传染性强、所有人群均易感、肺部病程长,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金标准”。普通型COVID-19的主要CT特征是肺部出现磨玻璃样渗出灶,病变主要发生于下呼吸道,但核酸采样来自上呼吸道,因此假阴性率较高,鼻咽腔样本假阴性率约为27%,喉腔假阴性率为40%[6]。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7],高分辨率CT可细微观察到毫米级病灶,对磨玻璃密度影显示尤为清晰[8],同时对实变、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肺内其他征象同样敏感,且易操作、重复性强,可作为诊断和评价COVID-19的有效检查方法。

COVID-19 发病早期大多数表现为轻型或普通型,肺部CT 可无或少许渗出灶,临床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9],这一时期患者如因诊断、治疗或复查经常出入医院或病毒较聚集场所,可能会引起反复感染或症状进展加重。本研究纳入临床确诊普通型COVID-19 患者,结果发现预后CT表现与发热存在相关性,表明发热不仅是COVID-19的主要症状,其发热程度是否好转与病情转归密切相关,与病变在肺内如何分布无关。

本研究中,普通型COVID-19 患者按诊疗方案规范治疗,居家隔离,并口服抗炎抗病毒药物,通过复查对比CT表现变化发现44例具有良好转归,自行吸收消散,表明免疫正常人群对该病毒可能具有自限性,C 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因此抗炎抗病毒药物仍有必要,居家隔离及口服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13例CT表现为游走趋势,尽管影像学不支持吸收好转,但整体病灶无扩大或恶化,提示恢复期时间会比好转趋势患者长;17例不良进展趋势者因持续发热,部分甚至伴有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持续减低,提示可能因为病毒载量较高,自身免疫力减低,此类患者应该积极进一步入院治疗。

本研究的局限性为:样本量相对较小;纳入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治疗依从性较好,既往研究显示慢性病、全身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更容易发展为进展趋势组,其与预后转归的相关性尚需后续研究进一步分析;需进一步扩大实验室检查指标,如D-二聚体、血气指标等,以进一步验证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COVID-19 需与甲型流感病毒肺炎、禽流感肺炎等鉴别[10],尤其病毒性肺炎缺乏特征性影像表现,各种病毒引起的肺炎均可具有相似的表现,本组患者发热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且低热更具隐蔽性,发病早期往往容易被忽视。总之,CT 诊断为普通型COVID-19者,居家隔离治疗,发热持续缓解10 d 以上可提示临床好转;1 周内发热无缓解则提示进展。

猜你喜欢
肺段普通型复查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HRCT影像分析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成人新型冠状病毒重型肺炎早期预警指标探讨>
调峰保供型和普通型LNG接收站罐容计算
勘 误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磨玻璃结节的研究进展*
基层医院开展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23例报告
3D-CTBA指导下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