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扣美,朱 丽*
(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护理风险自始至终都发生在护理、处置、配合抢救等步骤当中,风险管理包括了对患者、工作人员、家属可能造成的危害的潜在因素分析和预防,采取有效措施。我院对特定时间内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护理风险管理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9月收治的危重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20~81岁。观察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23~86岁。转运目的:对CT、B超、心电图等诊断性检验和送往专科医院治疗。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均无明显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转运方式,观察组在进行转运前分析在转运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风险预防。
1.2.1 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1)转运前没做好充分准备:没对患者病情缺乏了解以及监测患者体征,急救药物和抢救装置准备缺乏。
(2)安全护理措施不足:对于情绪烦躁和意识模糊的患者没能采取及时的护理干预,患者存在坠床危险。
(3)未正确把握转运要点:因为急诊科工作繁杂,患者数量众多,医护人员往往急于将患者送到科室治疗,很容易出现在患者病情没有稳定的情况下转送,容易在转运途中病情发生恶化情况[1]。
(4)应急能力差:在患者发生病情的时候没有使用准确处理方式,一部分的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有关急救的专业技能不足,在患者转运的过程中面对突发病情的时候无法做到紧急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发生。
(5)观察病情不仔细:在转运病情危重患者的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没有进行严格检测,出现管道脱落、穿刺部位渗漏、气管插管位移等等,在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时候没能做到及时发现,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6)和接收科室工作配合出现问题:进行转运前没有做到提前交接相对应的接收科室,造成进行检查治疗时出现排队情况,或者当患者抵达接收治疗科室的时候,方才进行床以及抢救器材等设备,延误患者的治疗最佳时间[2]。
1.2.2 转运途中的护理风险管理
(1)转运前应当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在进行转运之前应当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包括意识、瞳孔等情况,并且准确分析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便于当紧急情况出现时做到及时应对将抢救药品以及抢救装置准备齐全例如氧气袋、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等等。
(2)正确进行搬运和转运:对于情绪不稳定和意识不清醒的患者进行转运时应当适用平车护栏或者约束带,预防患者出现坠床情况导致二次伤害,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来选择对应的工具,在途中避免剧烈震动、保证头部在前,进行上下坡是保持头高位[3]。
(3)与科室进行交接班管理:当患者被送到科室之后,医护人员应当和诊室护士一同对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将患者的身体情况、用药量、必要的检查项目等情况做好交班,并且将其登记在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单上,一式两份,双方进行签名之后同病历进行保存[4]。
纳入SPSS 21.0分析,t检验与x2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观察组患者进行对比意外发生事件、接受科室不满意、医疗纠纷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总共50例,意外发生23例,接受科室不满20例,医疗纠纷7例。
对照组总共50例,意外发生11例,接受科室不满10例,医疗纠纷1例。
x2意外发生6.417,接受科室不满意4.762,医疗纠纷4.891P意外发生0.001,接受科室不满意0.002,医疗纠纷0.002
虽然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只需要短暂的十几分钟,包含了很多安全问题和危险,有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且转运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了9.6%,除了患者自身病情变化之外,其中也包含了环境和硬件、专业技术和责任心等等。
应当认真查找并分析针对急诊为重患者的不安全隐患,针对隐患进行重点预防,实施有关护理风险管理。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风险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率、与此同时还可以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防范风险的自主行为,一定程度上对护理行为进行了规范,增加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工作责任心,尽量有效减少发生在在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做到了融合和临床以及辅助检查科室的工作配合链接,对医疗纠纷的发生做到了有效减少。
对急诊为重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显著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值得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