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二高级中学,河南 平顶山 467100)
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在校学业成绩、智力测试分数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之后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进行科学分配,把学生分成几组彼此水平相近的群体,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能够得到各自最好的发展,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即以共同的教育目标为前提,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分层教学就是依据这一理论原则,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之间的关系。在照顾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同时,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赋予不同的学习要求,这样能够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按照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学说,学生的差异有来自生理方面的差异,来自需要和动机方面的差异,来自个体认知风格方面的差异,来自个体情绪和意志方面的差异,来自气质性格方面的差异,来自能力水平和结构方面的差异,来自社会环境因素方面的差异。分层教学就是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进行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有效、和谐的发展。
布鲁纳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帮助和足够的学习时间,那么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就是要适应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更加注意“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目标导向下主动学习,得到激励,达到成功。
实施分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使参与课堂的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现在有的高中学校的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各门功课的综合成绩排名划分班级的,比如假设某同学数学成绩很好而语文成绩较差,把他分到a班,那么他在语文课上将很难跟上节奏,分到c班,他在数学课上则学的东西太少,不能满足他的知识要求。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高中教学不再根据学生成绩划分实验班、普通班,现在许多学校采取混合编班,每个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实施班内分层教学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需要在目标、内容、过程、练习、辅导、评价等各方面进行分层。同时讲课难,讲得浅了,禀赋优异的学生满足不了知识需求;讲得深了,后进生接受不了,其最终的结果只能“趋中”。
现行的高中新课程采取必修与选修并存的方式,这样也带来课程管理上的新变化。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走班制”成为一些新课程实验地区和学校进行教学班级管理的一个新探索,这也为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其具体措施是:学生日常管理仍在一个固定的班级,称为行政班,走班后上课的教室为教学班。任课教师和年级段共同根据每位学生的认知特点、个性特征和学业水平分为a、b、c三个等级依次编班,来指导学生进入某一班级上课,学生也可自主选择适合的班级和教师进行学习。
针对各个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学生某一学科可能在a教学班上课,另一学科可能在c教学班上课。“走班制”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业务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
“分层教学”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着眼于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避免“后进生吃不好,优等生吃不饱”现象;低层次学生采取“低起点、密台阶、推一把、拉着走”,重点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制能力的提高,发现其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中层次的学生采用“多练习、轻变化、小步走,重反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灵活控制课堂教学进度、课程内容的多少以及课程内容的深浅,保证学生比较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注重学生理解、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高层次的学生采用“有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教学上采取提高要求,精讲精练,拓宽视野,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般情况下,重点班、普通班是依据学生总成绩来进行排定,忽略了部分学生偏科的现象,对这部分学生非常不利。实行分层教学能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任课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习惯和潜力,采取集体备课形式,精心设计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练习的深度,注重过程设计,每位教师分别承担某一层次的教学工作,这样能增强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和活动任务的选择性、灵活性。通过教研活动等形式加强交流与合作,一个学期结束或学期中,教师可以实行轮换,使每位教师都能适应各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这样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