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佳
昆山市陆家中心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0
以往的幼儿美术教育以教师讲解示范,幼儿模仿练习模式为主,教学模式呆板僵化,不利于幼儿创造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做合一”的渗透与应用,可提升美术教育的灵活性,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发展其美术素养。
“教学做合一”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教学生学习,通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学习能力。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论,与素质教育理念有共同之处,幼儿美术教育作为发展幼儿艺术素养的关键环节,需注重“教学做合一”的渗透,通过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为幼儿提供“做”和“学”的机会,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思维[1]。
本文以小班美术活动《雨花石》为例,分析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学做合一”的渗透要点,为幼儿美术教师提供参考。《雨花石》为泥工活动,要求幼儿利用彩泥制作不同形状、颜色的雨花石,发展幼儿的审美情趣与实践能力。
在“教学做合一”渗透中,幼儿教师需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在《雨花石》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导入阶段,向幼儿展示了多种雨花石成品,幼儿可通过观看、触摸、把玩,对雨花石有初步的认识,了解雨花石的基本形状与色彩,培养小班幼儿对立体形象的认识;然后,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台,将自己喜爱的雨花石放大,要求幼儿介绍雨花石的细节,并根据观看的雨花石,总结其特点。在上述教学中,小班幼儿对雨花石的认知为0,幼儿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对幼儿造成视觉、触觉的冲击,激发幼儿对雨花石的探究兴趣,为后续实践操作奠定基础。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为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与创新精神,幼儿教师需为幼儿提供多样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在不同的实践探索中,体会艺术美。需要注意的是,美术教育材料需具备一定的安全性,且在幼儿操作前,教师需阐明材料的操作注意要点,避免幼儿误食,保护幼儿的人身安全。在《雨花石》教学中,幼儿教师通过实物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后,为幼儿提供多种颜色的面泥,组织幼儿开展创作。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颜色差异,实现多样材料的供给,为幼儿创作不同颜色的雨花石提供支持。
在实际美术教学中,部分幼儿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而该问题需新的材料提供支持,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做好材料准备工作。例如,在水墨画教学中,幼儿在绘制结构较大的物体时,可使用毛笔,而在绘制“眼睛”或“脚”等精细结构时,毛笔的线条较粗,不能满足幼儿的创作需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炫彩棒,降低细线条的绘制难度,培养幼儿绘画的自信心。可见,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多样的操作材料是保障幼儿持续有效操作的关键,影响“教学做合一”的渗透效果。
在“教学做合一”中,为实现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目标,幼儿教师需落实探究教学,改变以往的教师示范和指导模式,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实现“玩中做”、“做中学”的升华。同时,在幼儿自主操作中,在获取新经验或新体会时,会产生向教师表达的欲望,教师需认真聆听,并给予表扬,必要时可在全班面前展示该幼儿的想法,培养幼儿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强化美术教育成效。
例如,在《雨花石》教学中,点点将两块彩泥搓成长条,并采用“拧麻花”类似的手法,将两条彩泥整合为一条,再卷为椭圆状物体,压一下,完成雨花石的制作。制作完成的雨花石两种颜色交相辉映,纹路乱中有序,获得旁边小伙伴的一致认可。点点高兴地向教师展示他的作品,幼儿教师给予了点点充分的肯定,并组织全班幼儿停止创作,听点点讲述制作过程。同时,教师也为其他创意十足的幼儿提供展示机会,通过多名幼儿的示范,其他幼儿也产生了自己的想法,纷纷制作色彩多样、纹路漂亮的雨花石,并选出最佳的作品交由教师进行统一展示,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美术核心素养[2]。
综上所述,“教学做合一”可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美术知识,锻炼实践技巧,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借鉴小班泥工活动的教学经验,幼儿美术教师在渗透“教学做合一”时,需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多样操作材料,并落实探究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做中学,强化美术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