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泽天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淮阳位于淮河以北,是豫东平原上的一颗明珠。县城四面环水,被称为万亩龙湖。县城及四周历史文物众多。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于此,开启了华夏文明;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建都于此,始称陈,至今尚有五谷台旧址;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建陈国。《诗经》收录《陈风》十首,从诗文中尚能窥测出陈地风情。春秋时,道教始祖老子生于苦县,离淮阳60公里;孔子周游列国,饿于陈蔡之间,扣弦而歌,即淮阳西湖边,至今尚存弦歌台。战国时,孟子、庄子也在淮阳周边活动。进入封建社会,太多的文人墨客来淮阳游历,曹植、李白、苏轼等,留下了歌咏名篇。由此可见,这一地区一直是华夏政治文化的重镇。
太昊伏羲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淮阳北关,占地875亩。太昊陵前有蔡河穿过,沿蔡河南岸是万亩龙湖,碧草绿水尽收眼前;陵内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层层殿宇,金碧辉煌;陵东侧有岳飞庙、淮阳剪枝公园等。每年阴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来自豫东各地市的百姓、甚至海内外华夏子孙都会云集于此,祭拜太昊伏羲,寻根谒祖、观光游览。
河南淮阳古为陈地,史称“太昊之墟”。太昊伏羲陵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也最重要的伏羲遗迹。淮阳民间称伏羲为“人祖爷”,与在上古传说中,抟土造人的母神女娲关系甚密,常为一体。
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女娲的较早记载,出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和《楚辞·天问》等文献中。《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之。”《楚辞·天问》记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讲述的是女娲的化生神话,而对于女娲之前的世界,却茫然无知。“在传世文献典籍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是在战国中晚期以后,春秋以前典籍未见伏羲。”《河图》等古代文献中对伏羲的记述较多,也较详细,如“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伏羲的出生,是华胥踩了巨人的脚印。可见,太羲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淮南子·说林》“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做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阐述了伏羲画卦织网的功绩。
淮阳民间也流传着关于伏羲、女娲各种版本的神话传说,与历史典籍记载基本相同。女娲的传说,主要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或者是伏羲、女娲结合后繁衍后代。只是淮阳民间的造人传说,加入了太多低层民众的观念。民间说:女娲造人,有的是自己亲手捏的,这些是上层人,是贵族;有的是用柳条拈泥,甩出来的,这些是底层人,是普通百姓。造出人后,女娲把它们放在太阳下凉晒。可是,突然天下大雨,女娲捡拾不及,只能用扫帚扫,这便有了瞎子、瘸子和缺胳膊少腿的人。
底层民众如此解说女娲造人,正是他们无法解释现实社会中的贵贱等级和生育中的畸形现象等造成的。民众用先天的贵贱寿夭,来自我安慰,同时也在自我麻醉。
在古人意识中,太昊伏羲位居三皇之首,是开天辟地后的第一帝王。因而从秦代开始,对伏羲尊崇有加,奉祀不绝。西汉初年,祭祀五帝,其中东方青帝就是伏羲。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在长安建立三皇庙,太昊伏羲即在此列;天宝六年(747),完善了三皇祭祀程序。北宋更加重视对三皇的祭祀,不仅把太昊陵作为伏羲的专祀地,而且把祭祀伏羲的规格,由少牢改为太牢。元代时期,诏命全国通祀三皇。明初,未改元制,到洪武四年(1371),明廷禁止通祀三皇,再次指定太昊陵为伏羲专祀地。同年,朱元璋亲制祝文,莅临致祭。清中期以后,太昊陵祭祀由上元会主祭。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今,祭祀大典由河南省范蠡商文化促进会自发出资举办。
从历代祭祀情况来看,对于伏羲的祭祀规格有起伏、规模大小有变化,但总体上官方比较重视。或许,与伏羲人文初祖的帝王身份有关,或许,与伏羲“人文蛇身”的“龙”的形象有关。而作为创世神和始母神的女娲,或许,因为性别身份;或许,因为文化功绩的不足,官方对女娲的祭祀,不够重视。
由于受官方祭祀的影响,民间往往通过庙会的形式对伏羲进行祭祀。太昊陵庙会,又叫“二月会”,始于遥远的古代。《礼记·月令篇》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禖。”这里的“高禖”指伏羲和女娲。神话传说称伏羲和女娲在洪水过后,因兄妹身份,不忍成亲,就从山顶滚磨盘而下,磨盘相合,至山脚不分开,于是他们成婚,繁衍了人类。“二月会”正是男女相会的好时间,可能也与此有关。
现如今,农历“二月会”成为淮阳县,也是周口市的一大盛会。在这一个月内,淮阳客流、车流达到顶峰。人们从五湖四海赶来,有的是为了寻根谒祖,不忘炎黄血脉;有的是看湖观景,感受世俗生活、民间文化;有的是汇聚财力,造福乡梓。伏羲陵前的万人广场日日人流如潮,比肩接踵。在这空前拥挤的庙会上,人们是欢乐的、幸福的、是有归属的。太昊陵庙会已成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遗产组织单位”。
对于进庙祭祀的民众来说,伏羲、女娲既是神、又是人。既有始祖母神神格,又有文化神格。伏羲、女娲滚磨盘成婚,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是人类始祖。伏羲首创八卦,“一画开天”、“肇始文明”。淮阳有画卦台,画卦台位于河南淮阳宛丘湖中的一个小岛上,高出水面六尺有余,广阔十余亩。相传伏羲在这里画下伏羲先天八卦。又教民渔猎、兴嫁娶、造书契、制瑟作乐、作甲历、定节气。伏羲的一系列功绩打开了人类文明的大门,体现出其文化神格。
在中国的哲人眼中成为“圣人”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圣人去世后可以成神,所以我们在中国的庙宇中能看到“孔子”“关公”“岳飞”“毛泽东”等。圣人成神后,对于活着的人仍有规范意义。民众祭祀他们,更多是在纪念他们,牢记他们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伏羲、女娲人面蛇身,在形象上更像神。然而,在绵延千年的祭祀中,伏羲、女娲信仰呈现出“圣大于神”的特点。
首先,人们崇拜伏羲、女娲不是因为它们是神,有超越世间的能力,能满足人类的欲求。而主要是他们更像人,引领华夏族过上了更像人的生活,值得子孙万代去纪念和尊敬。伏羲、女娲并不因形象怪异而与我们疏远,反而与我们更加亲近。神性的弱化,而文化圣人的倾向加重,正体现出古代中国神话有历史化的倾向。
其次,“在中国的信仰者这里,灵验是第一位的。”不管寺庙里塑的是哪位神,只要能有求必应,能给现世的民众带来祸福,民众总会蜂拥而至。所以,在民众中有句话,遇到寺庙就上香、碰到神佛就磕头。而民间对伏羲、女娲的信仰虽然无法摆脱这种求灵验的功利性,企求事业发达、家族兴旺、人生顺利等;但庙会的各项活动体现出更强的纪念性。如泥泥狗又称陵狗,是为人祖爷守陵的,有生殖崇拜的意识;担经挑是原始巫舞的遗存,舞蹈者相信,通过舞蹈可以实现与人祖爷的心灵沟通;抬花轿体现伏羲制嫁娶的功绩等。民众赶庙会除了娱乐,更有一种求本溯源、慎终追远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