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邯山区南上宋中心校,河北 邯郸 056000)
导入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之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教师对于自身授课模式,授课方法,授课效率的思考,体现了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希望将学生教育优秀教育完美的教育精神。教师必须充分、优质的将导入教学应用于语文课堂中,不可以让导入的部分显得突兀,也不可以完全跳过该部分,直奔主题。必须给学生以过渡的时间,使之适应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从而更加优质的获得知识,提高课堂效率与学习效率。
古人云:学贵有疑。让学生带着疑问深入文本,要比教师直接灌输效果好得多。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不是先讲先问,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时没有弄懂的问题,并提出质疑。也就是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疑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比如从题目上质疑,从课文的语句、内容上质疑,从课文表达的中心上质疑,从在某些看起来矛盾但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质疑,等等。
比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问学生:“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为什么是最后一课?”“谁上的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和平时的课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既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又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比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没读课文之前,我让学生对题目提出质疑,学生马上说出:“谁的悲剧?这出悲剧是什么?”“既然是悲剧,为什么是伟大的?”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地从这些方面去把握、理解。
由于平时的生活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具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便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够融入课文内容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听一些贝多芬所创作的音乐,伴随着音乐声,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贝多芬:贝多芬在28 岁时就已经患了耳疾,听不见声音,其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患有耳疾之后创作的。在表演时虽然台下的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但是他却听不到。即使如此,贝多芬还是依然坚持音乐创作,与病魔顽强的斗争,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这种情境导入的教学模式,就能够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在不自觉中就学到了很多知识。
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来说,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导入,不必要拘泥于传统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进行合理的课堂导入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使学生从上一节课的思维当中转换出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多种情感体验,发散学生的思维等,通过这些优点,从而为接下来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以达到“课已始,意境生。”之效果。语文是一门文化性非常强的学科,因为这种特点,一些教师上课时通常会介绍一些关于课文的文化背景,例如作者的生平、经历,事件发生的原因、事情的重要性等等,以提高学生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
在讲述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以这篇文章的相关历史背景——十年浩劫时期导入,讲述了这段时期一些代表性的症状,然后还介绍了此时作者心中因弟弟生命垂危而感到焦虑和悲痛的情感。但是所有的这些愁苦似乎在作者经过一株紫藤萝花时释然了。为什么一束小小的紫藤萝会有这么大的能力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领略这株紫藤萝花的魅力。
这样,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整个写作背景后,再带着一探究竟的心有目的性地来学习课文,能更深层次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在教授课文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导入。(这种导入有学生的加入收效更好)这样,即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初步感知了文本,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说出来后还得指名说的是春天的什么,学生一个个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气氛正浓的时候,我因势利导,“春天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泼墨挥毫,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在他的笔下,春风、春花、春雨、春草是怎样的呢?”文本式导入还有很多,比如提问式导入、对联导入、名言警句导入等等,身为语文老师,我们平常应该多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高效实现,不进行必要的导入教学是不行的。在进行导入教学的时候,不考虑导入技巧是不可取的。导入教学是否完整关系到整个导入教学的效果。只有我们真正的认识到导入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的任务,设计简洁、巧妙的导入,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激活学生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期待你的每一堂课,并最终优化学习过程,达到教与学的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