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冀南新区台城乡初级中学,河北 邯郸 056000)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独立性思维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教师仍然无法革新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是学生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对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解决这个问题,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当然,提问也不意味着单向的灌输,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优化提问策略,从而帮助学生们掌握重难点知识,建立学习语文的兴趣。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本上有非常多类似的文章,在形式上或者是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上存在一些类似之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比较式提问,从而增强提问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比较类似文章的相同用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比如学习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时,文章当中的学习难点包含白描手法的学习,白描手法即抓住事物的特征,通过质朴的文字,简单的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针对学生来讲,比较难理解。教师还可以在学习白描手法时引入鲁迅先生《故乡》当中的句子“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将白描手法的应用更加清楚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师设计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已回答,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养成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习惯。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最好是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古人云“学于起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学科属性,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他们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使他们的阅读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致女儿的信》阅读教学中,当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在家中,你们和父母的关系如何?日常生活及学习上的困难,更愿意与爸爸还是妈妈分享?能否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难以启齿的爱吗?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历历在目,并产生浓烈的思想情感,在培养他们感恩之心,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必须要符合班级内学生的兴趣特征和实际水平,语文老师要和新课程改革相适应,借助有效的提问引导初中生思考和探索,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全面提升班级内每一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