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庄河市第十五初级中学,辽宁 庄河 116400)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因此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在一直扩张,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侵扰和影响,导致传统文化受到了排挤,为了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度,初中生物教师也应当从点滴做起,通过生物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达成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目的。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对于人们的生活、交流、思想、文学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诗词本身也海纳百川,包含着历史、文化、科学、人文、政治等多种内容,其中不乏与生物知识相关的内容,而这就可以成为教师引用的内容,或通过趣味诗歌的方式导入课程,或借助古人的智慧解析生物现象,或借助巧妙地融合,让学生感受生物与生活的关系,既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够让学生得到诗词文化的熏陶,获取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在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鸟的诗句,有的学生背诵了杜甫的《绝句》,提到了黄鹂与白鹭;有的学生朗诵了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有的学生提到了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笔者却引用了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通过向学生解析“双燕生四儿,捕捉青虫喂食,自身却劳累消瘦”的故事,引入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亲子之爱的伟大和无私,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获得思想与精神上的引导与熏陶,传承传统孝道与美德。
民俗文化来自于群众,因此其涉及和囊括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由于其“接地气”的优良性质,在民间和生活中得以广泛传播,甚至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引用,因此学生的认知度和熟悉度较高,通过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地专注于教学过程,既了解了更多的民俗文化,又掌握了相应的生物知识与实验现象。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课时,笔者就引用了“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样的俗语,这句话浅显易懂,又风趣幽默,能够有效诱导学生的趣味,同时这就话又完整描述了在生物遗传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性状的差异,用人们生活中的直观现象,揭示了生物遗传过程中的变异特性。与此同时,笔者又引用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同样具有风趣而直白的效果,虽然龙与风是传说中虚构的神兽,但是并不影响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体现了生物在遗传过程中的性状一致性,虽然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变异,但基本性状具有遗传特征,这是不可改变的根本原则。通过这两句谚语的巧妙结合,就将本课中最关键的两点内容用最直接有趣的方式完成了解析,让学生能够快速形成牢固的印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典文学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其不仅描述解析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历史、文化和生活,还对现代人的生活生产、科学创造、精神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与启迪作用,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底蕴与思想精髓推动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与文明建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对经典文学的运用,让学生从历史文化中看到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品味古人对于生物现象的记录与解析,进而形成完整的科学观与历史观,能够以辩证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与现象。
例如在学习“食物链”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引用了刘向《说苑》中的名句,也是人们常用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用三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准确表达了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链关系。又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笔者就运用了《晏子使楚》中的名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就讲述了橘树在淮南拥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温度适宜水分充足,因此果实美味;而在淮北由于阴凉、光照时间短,气温又比较低,所以果实味苦。这就是古人通过对生物现象的总结和分析,而形成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价值。
综上所述,弘扬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义务,在现代素质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先贤前辈遗留的文化财产,为学生打造具有文化气息和传统氛围的课堂,既可以借助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教学进程,又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在学生心中留下潜移默化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