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模式探析*
——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

2020-12-08 21:49:33尹昌美
山西青年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内涵红色

程 璐 李 涛 王 平 尹昌美 许 超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大学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渠道,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018年在全国遴选了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5个、试点高校10所、试点院(系)50个,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开展为期两年的改革试点,总体目标是实现价值引领,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更全面地助推“三全育人”,更好地教育大学生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树立共同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

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广泛、深厚的自信,是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前提。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将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合理使用红色文化资源,能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引导教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根植于红色文化的中国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形成了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沂蒙精神等红色文化精髓,包涵了团结统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将这些优秀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熏陶、渲染学生,以文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环节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元素有效地融入其中,将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使学生主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秀品质,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党和祖国的认同感,进而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红色文化未能很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起发挥育人功能。

(一)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形成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文化育人模式。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未能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重视程度偏低,个别人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视而不见,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未能养成自觉学习红色文化的习惯,缺少主动传播红色文化的自觉和担当,育人成效不明显。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单一

大多数高校只注重课堂教学、课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往往也只停留在对文字的认知,并不能深入地体会和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一方面,课堂上互动性不强,内容空洞,学生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更无法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课下实践性不强,各种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无法将红色文化传达的精神内涵外化于行。过于单一的传授式方式、过于单调的教育内容、第一、第二课堂的相互脱节等问题,导致当前的思政教育既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的途径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思考,往往将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区别开,或者简单地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出现概念上的混淆,未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内涵,缺少将二者紧密融合的有效途径。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模式构建

基于存在的现实困境,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以全国首批“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院系建设任务为契机,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把红色文化价值内涵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管理之中,并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文化、实践、网络等各项育人工作中,搭建多维度的育人平台,实现内涵上的挖掘、载体上的拓展、空间上的延伸,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模式。

(一)融入课堂教学,深挖思政元素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但思政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的教学,更应注重对专业课、通识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让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让每一堂课都包含思政元素,让每一节课都具有价值引领作用,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感召学生,以红色文化历史润化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高度重视课程育人的成效,成立学院、系、教学督导组三方联动的教学督导机制,实施推进教学教案评价制度,将课程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纳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申报了8个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对课程进行改革,深挖思政元素,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增强互动性,激发学生兴趣,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二)融入文化活动,拓展价值内涵

第二课堂是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教育的主要途径,农学院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拓展红色文化内涵。以举办院士报告会、形势政策报告会、山农A+双创论坛等活动为载体,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其中,以追忆优秀共产党员、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院士为主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列品牌,如传唱歌曲《永远的你》,编写著作《齐鲁时代楷模· 余松烈》、《大爱化作田间行》等,对学生具有较好的价值引领作用,不仅培育了学生“学农爱农”的意识,而且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三)融入校外实践,提高育人时效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校内学习,还要注重校外实践,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农学院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载体,通过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民情调研、十九大宣讲、文化科普、科技支农等内容,感受当地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更直观地解读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从而有所学、有所思、有所长。组建“重走院士路”社会实践团队,以探访余松烈院士生前足迹为主题,赴滕州走访调研,学习践行余院士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和毕生为小麦高产栽培事业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以“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依托,积极对接落后村,通过科技扶贫、产业振兴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情。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建立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红色文化更加生动、具体,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更加直观、立体,切实提高育人时效。

(四)融入新媒体平台,拓展育人空间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90后、00后大学生的生活逐渐被网络所占据,红色文化教育也要顺势而为。依托互联网,搭建红色育人网络平台,有助于拓展思政教育空间,传播红色文化。一方面,在红色文化的普及和学习过程中创建专属的红色网络模块;另一方面,依托网络平台,增强互动交流,便于学生和老师及时沟通,真正做到让学生主动了解红色文化、随时了解红色文化。

以农学院为例,建立了“三全育人”专题网,在党建公众号“红色麦浪”、育人公众号“小农快讯”等平台上,设置红色文化专栏,定期推送红色文化相关故事、视频;结合重要节日结点,推出红色文化专题,如喜迎十九大专栏、红色纪念日专栏、历史上的今天系列等,阅读量较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丰富了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使红色文化浸润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做到哪里”。

四、结语

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任务,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积极打造多维度的育人平台,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对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模式探索,围绕“三全育人”的改革目标,通过课堂思政元素的挖掘、校园文化活动的浸润、校外实践的历练及网络空间的拓展,调动全员力量,让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地接受人物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更切实际的意义,促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逐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内涵红色
红色是什么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红色在哪里?
挖掘习题的内涵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