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皞 宋小溪
( 大连市友谊医院 , 辽宁 大连 116011 )
由于老年人的年龄增长,出现肌肉退化和骨质疏松症。 当下肢快速扭曲,轻微外伤或跌落时,很容易引起下肢骨折。 对于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来有效改善骨折状态。 然而,由于手术是一种压力源,很容易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并影响术后恢复。 手术治疗期间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疼痛,从而促进术后恢复。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骨骼逐渐松动,骨折发生率相对较高。 下肢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但手术对老年人的应激反应较大,因此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研究将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的5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开展手术室护理服务。分析了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以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5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年龄65-80(68.24±2.89)岁。男14例,女11例。对照组年龄65-80(68.68±2.45)。男13例,女12例。2组资料无显著差异。
2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开展手术室护理服务。(1)术前护理:术前健康教育以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宣传手册和教育讲座。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被告知快速康复手术的概念。对患者详细说明了手术流程,同时安慰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术前指导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积极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营养不佳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加强营养支持。提前半小时打开手术室空调,调节温度至适当值,确保室内温湿度适宜。(2)术中护理:护士根据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操作调整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位置,保护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隐私,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积极沟通,减轻心理压力,让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术中注意保温,室温25℃-26℃,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体温保持在37℃左右,给予保暖措施和输液加温措施。合理控制围术期液体补充量,避免过多的液体摄入。帮助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适应舒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地保护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隐私,在手术过程中观察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协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后清洁消毒包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伤口并等待后续治疗。在病情基本稳定后,转移到病房。(3)术后护理:术后评估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疼痛,有效的镇痛措施。术后鼓励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和在6-8小时后适当地饮用水或葡萄糖。 12小时后可尝试给予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术后明确拔管指征,尽早拔除管道。手术后,护士需要彻底清洁并包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告知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各种术后事宜,给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鼓励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并帮助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1]。
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满意水平;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操作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开始下床锻炼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愈合时间、住院的时间;护理前后下肢行走功能的评分、焦虑心理的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老年下肢骨折并发症发生率。
4 统计学处理:SPSS15.0软件, t、卡方(x2)分析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5 结果
5.1 2组满意水平对比:观察组的满意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的满意水平是100%,其中25例均满意,而对照组的满意水平是80.00%,其中20例满意。
5.2 2组下肢行走功能的评分、焦虑心理的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护理前2组下肢行走功能的评分、焦虑心理的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观察组下肢行走功能的评分、焦虑心理的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前下肢行走功能的评分、焦虑心理的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1.05±5.75)分、(61.96±5.61)分、(61.62±1.42)分,护理后下肢行走功能的评分、焦虑心理的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3.22±1.28)分、(42.39±1.42)分、(85.78±1.56)分;观察组患者护理前下肢行走功能的评分、焦虑心理的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1.92±5.75)分、(61.05±5.65)分、(61.22±1.44)分、护理后下肢行走功能的评分、焦虑心理的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94.45±2.58)分、(21.85±2.02)分、(96.35±0.09)分。统计学分析后,2组患者护理后的下肢行走功能的评分、焦虑心理的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情况(P<0.05)。
5.3 2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操作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开始下床锻炼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愈合时间、住院的时间对比:观察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操作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开始下床锻炼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愈合时间、住院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操作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开始下床锻炼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愈合时间、住院的时间分别是(75.56±3.62)分钟、(2.56±1.33)天、(17.56±3.22)周和(13.56±3.22)天。对照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操作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开始下床锻炼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愈合时间、住院的时间分别是(89.79±3.88)分钟、(4.78±1.68)天、(20.56±3.77)周和(18.56±3.11)天。
5.4 2组老年下肢骨折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老年下肢骨折并发症发生率更少,P<0.05。观察组老年下肢骨折并发症发生率有1例,而对照组老年下肢骨折并发症发生率有8例。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常在临床治疗中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引起的创伤大,引起应激反应,且患者对手术相关知识缺乏了解,负性情绪增长,导致应激反应增强,不利于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2]。研究表明,手术室护理服务干预的应用可以促进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外科护理效果的提高,对改善患者预后有很好的效果。由于对疾病的认识有限,老年人容易产生恐惧,特别是面对手术治疗,高度紧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会影响患者的耐受性,导致患者的血压,心率增高,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手术室护理服务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手术室的护理效果,从而促进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由于手术室属于陌生环境,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会增加恐惧感和紧张感,心理压力会增加,导致血压和心率发生显著变化,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在个性化的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陪伴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积极与他们聊天,通过沟通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稳定他们的生命体征[ 3-4]。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具有重要意义。人性化护理主要从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阶段为患者提供更多护理。护士可以通过术前访视时间与患者积极沟通,并适当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患者在护士和患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通过专业的护理知识,正确引导患者就位,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适应性;手术后,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各种物品。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开展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建立信心[5-7]。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开展手术室护理服务。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水平、下肢行走功能的评分、焦虑心理的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均更好,P<0.05。观察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操作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开始下床锻炼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愈合时间、住院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操作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开始下床锻炼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愈合时间、住院的时间分别是(75.56±3.62)分钟、(2.56±1.33)天、(17.56±3.22)周和(13.56±3.22)天。对照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操作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开始下床锻炼的时间、老年下肢骨折愈合时间、住院的时间分别是(89.79±3.88)分钟、(4.78±1.68)天、(20.56±3.77)周和(18.56±3.11)天。观察组老年下肢骨折并发症发生率更少,P<0.05。观察组老年下肢骨折并发症发生率有1例,而对照组老年下肢骨折并发症发生率有8例。
综上,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服务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