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法效果观察

2020-12-08 20:54:57刘金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伤口手术室下肢

刘金玲 朱 宏

( 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手术室麻醉科 , 辽宁 盘锦 124010 )

据相关研究报道,近些年来,我国的下肢骨折人数逐年增多,发病率高,一般情况下,机体下肢在受到了强烈的外力冲击下,就容易发生下肢骨折现象,有下肢外伤史的患者发生骨折的几率更大。当患者因下肢骨折入院治疗时,护理人员一方面要配合医师进行治疗,一方面要询问患者或者其家属,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受伤地点、受伤原因等,只有对患者的病情掌握得比较详细,才能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法[1]。在临床上,下肢骨折患者通常采用下肢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如果手术室护理不当,会增加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不利于患者预后[2]。本文选择了120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明确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法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120例下肢骨折患者纳入研究范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确诊为下肢骨折患者,均进行下肢骨折固定手术,均排除了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和上肢骨折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对照组患者共60例,其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52.1±9.3) 岁,其中含有足部骨折患者1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15例,踝部骨折患者16例,髌骨骨折患者1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7例。观察组患者共60例,其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平均年龄(52.2±9.2) 岁,其中含有足部骨折患者1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16例,踝部骨折患者14例,髌骨骨折患者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2组患者的组间资料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室常规护理配合,包括术前宣教、术中检测病情、术中协助医师展开手术等。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室综合护理配合,具体如下:(1)术前护理配合。护理人员应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患者应以仰卧的姿势躺在手术床上,护理人员为患者的患肢进行消毒,做好铺巾准备。然后使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清洗患者的创面,预防感染,注意不要使用低渗液体或者高渗液体清洗创面,尽量减轻细胞脱水或水肿,使用双氧水冲洗患者的肌肉层和其软组织[3]。采用空气止血仪为患者止血,注意正确使用,压迫肢体血流,制止创面出血,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告知患者手术的流程、预期效果,叮嘱其配合,让患者了解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只有使患者对手术有明确认识,才能缓解其紧张情绪,提升其治疗配合度。(2)术中护理配合。使用手术刀将患者的皮肤切开,继续切开其皮下组织以及深筋膜,暴露其胫骨干,清理骨折部分的血凝块,暴露外侧骨折端,进行复位,备齐内固定所需器材,折弯钢板,固定骨折,测探钻孔,再缝合伤口,最后清洗伤口,放置引流管,依次缝合患者皮肤组织[4]。注意术中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和防护患者的隐私。(3)术后护理配合。将患者的伤口缝合后,要及时清理患者的皮肤,把皮肤上残留的血液和其他液体擦干净,然后包扎伤口,注意不要过度压迫患者皮肤,将引流管固定,将患者送回病房里,和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处理患者手术中使用的器材和物品等。同时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5]。

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下地走动时间、住院时长,时间越短,患者的护理配合效果越好。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要有血管损伤、水肿、神经损伤、疼痛4种并发症。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对比: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60例患者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6.2±1.1)周,对照组60例患者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8.7±1.7)周。2组患者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显著(t=9.56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对比: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下地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60例患者的平均下地活动时间为(6.7±1.4)周,对照组60例患者的平均下地活动时间为(9.3±1.4)周。2组患者的平均下地活动时间差异显著(t=10.17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组患者的住院时长对比: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60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长为(10.6±1.5)周,对照组60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长为(16.7±2.7)周。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长差异显著(t=15.29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4 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60例患者中,发生血管损伤1例(1.7%),水肿2例(3.3%),神经损伤1例(1.7%),疼痛1例(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5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发生血管损伤4例(6.7%),水肿3例(5.0%),神经损伤5例(8.3%),疼痛2例(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4例)。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x2=8.456,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下肢骨折的类型比较多,常见的有足部骨折、股骨干骨折、踝部骨折以及髌骨骨折等。骨折不仅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还损害了患者的下肢功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临床上治疗下肢骨折通常进行内固定手术,该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比较好,但是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还有导致一些并发症发生,所以需要优质的手术室护理配合,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6]。本文观察组患者采用了手术室综合护理配合方案,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室常规护理配合方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下地走动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证明了手术室综合护理配合方法更加有效。首先是术前护理配合,护理人员安排好术前的手术用品,为患者做好麻醉、消毒、铺巾、清洗创面、止血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安抚好患者的情绪,将相关注意事项告知给患者。然后是术中充分利用患者的全厚皮瓣,护理患者的引流管,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为患者清洁伤口,做好保暖工作和隐私防护等[7]。最后是术后清洁患者的皮肤,将患者送回病房,和护理人员交接工作,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等。通过实施术前、术中、术后的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法:(1)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体现了该护理配合方法的人性化;(2)手术室的每个细节都护理配合到位,体现了其全面性;(3)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个性化护理,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有针对性,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相比之下,常规护理全面性不够,没有过多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不够细致,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护理配合效果[8]。

综上所述,对于进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而言,手术室常规护理配合以及手术室综合护理配合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手术室综合护理配合的护理效果更好,能够缩短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长,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伤口手术室下肢
伤口
青年文摘(2021年17期)2021-12-11 18:23:02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40:03
伤口“小管家”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