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2020-12-08 20:54:57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腰麻小剂量硬膜外

姚 亮

( 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麻醉科 , 辽宁 盘锦 124010 )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身体器官均会呈现出明显的退化现象,因此骨折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下肢骨折是其中最为常见的[1],临床上一般选用手术方法治疗患者,但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大,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应激反应将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较大伤害,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应激反应的出现,从而减轻手术治疗对患者身体的伤害[2]。现抽取108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开展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综合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纳入2010年1月-2015年3月这个时间段中入住我院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总计108例,按照每组54例将研究选取所有患者分为2组,其中一组治疗过程中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并划分为对照组,其中男性、女性患者之比为30:24,患者的最大年龄、最小年龄分别为76岁、64岁,年龄的平均值为(70.8±3.4)岁,其中27例由车祸所致下肢骨折、17例由高空坠落所致下肢骨折、10例由重物砸伤所致下肢骨折;剩余一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开展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其中男性、女性患者之比为29:25,患者的最大年龄、最小年龄分别为77岁、63岁,年龄的平均值为(70.5±3.7)岁,其中28例由车祸所致下肢骨折、16例由高空坠落所致下肢骨折、10例由重物砸伤所致下肢骨折,对比与研究选取2组患者相关的各项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开展对比研究。

2 方法:按照每组54例将研究选取所有患者分为2组,其中一组患者的治疗中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方法如下:让患者侧卧于病床上,手术治疗开展前半个小时采用肌内注射的方法注入一定量的阿托品(国药准字:H33020465),选择L1-2间隙硬膜外穿刺并注入2%的利多卡因溶液(国药准字:H11020558),用量为3ml,之后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诱导插管,选用静脉滴注的方法间断性注入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达到麻醉维持的目的。剩余一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麻醉方法如下:让患者取健侧卧位,手术治疗工作开展前半个小时采用肌内注射的方法注入一定量的阿托品,选择L2-3间隙硬膜外以及蛛网膜下进行穿刺,患者脑脊液回流正常后半分钟给予患者浓度为0.25%的布比卡因(国药准字H20020570),用量为5mg,置入3cm硬膜外导管并将麻醉平面调整至T10以下,根据麻醉效果适当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

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观察并记录完成整个手术治疗工作所需时间、患者苏醒所需时间以及OAA/S评分,其中患者完全恢复清醒,反应迅速为5分;患者语速较慢,反应迟钝为4分;患者语言模糊,目光呆滞为3分;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无意识为2分;轻推患者无任何反应为1分。完成麻醉工作后测定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等各项指标的情况,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阻滞完善时间等各项指标。

5 结果

5.1 2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完成整个手术治疗工作所需时间为(40.5±10.8)分钟,对照组完成整个手术治疗工作所需时间为(60.3±11.8)分钟,观察组完成整个手术治疗工作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t=9.096,P=0.000);观察组中患者苏醒所需时间为(5.0±2.3)分钟,对照组中患者苏醒所需时间为(8.5±3.0)分钟,观察组中患者苏醒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t=6.804,P=0.000);观察组中患者OAA/S评分为(4.3±0.6)分,对照组中患者OAA/S评分为(3.0±0.4)分,观察组中患者的OA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t=13.248,P=0.000)。

5.2 2种麻醉方法下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情况比较:观察组中患者麻醉后心率为(72.3±8.2)次/min,对照组中麻醉后患者心率为(65.5±7.2)次/min,观察组中患者麻醉后心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明显较高(t=4.579,P=0.000);观察组中患者麻醉后的呼吸频率为(13.8±3.3)次/min,对照组中患者麻醉后的呼吸频率为(10.5±3.8)次/min,观察组中麻醉后患者的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t=4.818,P=0.000);观察组中患者麻醉后的平均动脉压为(106.8±7.3)mmHg,对照组中患者麻醉后的平均动脉压为(88.8±10.7)mmHg,观察组中患者麻醉后的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t=10.212,P=0.000)。

5.3 2种麻醉方法下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比较:观察组中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为(6.0±1.3)mg,对照组中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为(34.5±3.0)mg,观察组中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t=64.055,P=0.000);观察组中麻醉起效所需时间为(5.0±2.4)分钟,对照组中麻醉起效所需时间为(9.5±2.5)分钟,观察组中麻醉起效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t=9.542,P=0.000);观察组中麻醉阻滞完善时间为(6.8±2.6)分钟,对照组中麻醉阻滞完善时间为(18.3±3.2)分钟,观察组中麻醉阻滞完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t=20.496,P=0.000)。

讨 论

下肢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引起下肢骨折的因素较多,临床上一般选择手术方法治疗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但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创伤性,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较低,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应激反应不仅会影响到手术治疗效果,还将引起多种不良病症从而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3]。研究表明,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应激反应的出现,为接受治疗的患者提供安全保障。

常用麻醉方法为连续硬膜外麻醉,其具有扩张血管,减少外界阻力,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对于减少患者应激反应的出现具有重要作用,但单纯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需要使用大量的麻醉药物,从而降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以及平均动脉压等各项指标,对于患者呼吸功能具有较大危害[4]。选用小剂量分次给药虽然能够有效降低对人体循环系统的影响,但所需诱导时间较长,给药后较长时间才可以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了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对于患者呼吸功能以及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小,可以广泛应用到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中[5]。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有效结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对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小,所需麻醉药物剂量剂量较小,有效避免了各类不良病症的出现。本次研究中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所需时间、患者苏醒所需时间均明显较少,OAA/S评分与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比较明显较高,表明选用这种麻醉方法具有更为显著的麻醉效果。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的应用下患者呼吸频率、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的患者,表明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对患者呼吸功能以及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小。研究中,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所需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麻醉显效时间以及麻醉阻滞完善时间均明显较少,表明开展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更少,有效预防了不良病症的出现,作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选用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来代替连续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减轻了大剂量麻醉药物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其综合应用价值明显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值得全面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腰麻小剂量硬膜外
小剂量激素治疗在更年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探究
甘肃科技(2020年21期)2020-04-13 00:34:14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
保留自主呼吸浅全麻复合腰麻在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治疗体会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20
妇科患者腰麻术后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镇痛的应用效果
河北医药(2015年13期)2015-11-13 06:15:34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双胎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41
微创腰麻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64例临床评价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1:58
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肥胖妇女剖宫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