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医院体检中心,江苏 淮安 223200)
本文选取了我院1年时间内儿科接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88例进行研究,现将结果做出以下内容报告。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接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单号奇偶数的方式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4例。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7个月~13岁,平均年龄(6.22±3.15)岁,病程6~25 d,平均病程(14.89±6.46)d。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7个月~14岁,平均年龄(6.33±3.11)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常规临床指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有比较价值。
基础护理措施:按照常规护理流程,叮嘱患儿家长按时使用药物,加强保暖措施。观察组患儿在基础护理上联合应用个性化护理措施:①环境体位护理:要确保患儿休息的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加强室内空气流动。叮嘱患儿的家长需要经常帮助患儿更换体位,促进肺扩张。可以通过怀抱的方式,降低肺部淤血;若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喘憋、低氧血症、脸色灰白等症状需要立刻采取吸氧治疗。②呼吸道护理:及时为患儿清除口腔、鼻腔分泌物,轻轻拍打患儿的背部,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患儿可以沟通让患儿用力咳嗽,促进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有效排除;对于痰液浓稠的患儿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的方式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除,必要时可进行吸痰处理。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需要在进食后使用温开水清洁;3岁以上的患儿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早晚饭后漱口。③药物护理:支原体感染治疗多会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这类药物对患儿的胃肠道会有明显的刺激,出现腹泻、腹痛、恶心的症状,护理人员可叮嘱患儿家长先进食现在用药,缓解对胃肠道的刺激,若呕吐严重可服用维生素B6;静脉滴注时应控制输液速度8~12滴/min左右。④体温护理:护理人员应时刻注意患儿呼吸频率、体温和心率的变化,预防发生高热惊厥,对于温度偏高的患儿先物理降温,使用乙醇擦拭身体、冰袋敷脸的方式。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若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则使用退烧药物,发热期间要让患儿大量饮水。⑤心理护理:与患儿沟通交流,安抚患儿恐惧的情绪,还要为患儿家长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掌握简单的护理常识,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和休息,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根据患儿的体温、呼吸频率、咳嗽改善情况判断治疗效果。显效:接受治疗护理后3 d内恢复正常的呼吸频率和体温,咳嗽症状明显消失。有效:接受治疗护理后3 d内体温可控制在38℃内,呼吸频率正常,咳嗽症状减轻。无效:接受治疗护理后3 d体温和呼吸频率无变化,咳嗽症状加重[1]。同时对比两组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
以SPSS 23.0处理,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以x2检验;P<0.05为差异代表二者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中有22例治疗显效、20例治疗有效、2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患儿中有15例治疗显效、21例治疗有效、8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81.81%,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615、P=0.0439)。
观察组患儿中有1例出现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7%;对照组患儿中有2例出现皮疹、4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静脉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9%,对比统计学意义显著(x2=4.9500、P=0.0261)。
支原体肺炎是常见的儿童呼吸道疾病,容易诱发其他呼吸道感染[2]。近些年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地区呈现出局部流行的特点[3]。支原体不仅仅会诱发原发性非典型肺炎,还容易累及全身器官,所以临床对该病的治疗非常重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相关护理措施对于提高疾病的治疗十分有利[4]。本文研究中采用的个性化护理措施,通过保证呼吸道通畅、体位护理、体温护理等方式,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种护理模式的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疗效,同时对于降低治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保证患儿的安全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进一步总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