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话语权的建构
——基于“再情景化”视角的分析*

2020-12-08 14:19
教学与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情景

一、话语权的重要性与再情景化

(一)话语权的重要性

话语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国际话语权则是指对国际事务和国际事件的定义权,对各种国际规则的制订权以及对是非曲直的评议权和裁判权。(1)刘小三、陈红:《“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实践创新》,《当代传播》2017年第5期。深刻认识以及灵活掌握话语权,不仅在外交上能取得巨大优势,对于内政的处理同样适用。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20 世纪中后期形成的国际社会的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超多强”的局面,在世界多极化大趋势下,国家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的竞争也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国家间各个领域的竞争中,相关行为主体都把国际话语权摆放到了一个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需要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就不能忽视话语权的建构。

就话语权的重要性而言,其一,话语权的建构有益于破除国家自身发展的局限。一个国家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他国的文化渗透,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自身文化不够强大,缺乏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通过建构话语权,即加强本国文化建设,宣传本国核心价值理念,国家发展的短板由此可以得到弥补,国家文化软实力也会明显提升,国家竞争力也会随之加强。其二,话语权的建构有益于树立更加良好的国家形象。在这方面,美国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美国通过互联网、好莱坞影视剧等在全球的扩展,向各国民众输送其国家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了其民主自由的强国形象,无时无刻不掌控着话语权,在国际事务的裁决中也总占据主动。例如越南虽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但越南青少年接受的国际新闻超过80%都源自美国媒体,来自中国的声音少之又少。而部分国际民众却不知,即使是在美国如此“富饶民主”的土地上也依然耸立着破败的楼房,生活着贫穷的人民,也依然会发生暴乱,也会有人无故惨遭枪杀。而与此同时,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府还凭借其手中的话语权,肆意宣扬“中国威胁论”,企图抹黑、丑化中国形象,给不甚了解中国的国际民众带去一种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我国国家形象也会由此极度受损,而通过建构中国的话语权便可破除西方的谣言,塑造起一个爱好和平的大国形象。其三,话语权的建构有益于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一个国家拥有的话语权越大,相应的,其在国际事务的裁决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就越大。中国也在力图争取国际话语权,以便于在国际事务中赢得主动,切实维护本国利益。在近年的多次世界会议中,中国明确拒绝了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的话语建构,展现出大国的尊严和领导能力,获得国际赞誉,话语权也由此得到提升。

(二)“再情景化”与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如前文所述,掌握话语权对在当代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话语权的建构有益于破除国家自身发展的局限、树立更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而利用好“再情景化”的工具,可以更好地表达本国的主张和理念,使其更易于被他国理解和接受,进而不断增强本国的国际话语权。

“再情景化”是对初始话语重点的重新构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而其阐述的理论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国际背景下,不同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渊源造就了各个国家、民族的思维模式、认识方法的差异。因此,在对同一事件或观点进行表述时,容易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被误解和发生歧义。而重视对具体表述的“再情景化”,对语言的重点进行合理的重构,能够很大程度上缩小文化差异的隔阂,从而有助于其他国家的理解和接受。

利用好“再情景化”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也是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和中国主张的有效举措。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关注沿线国家的社会构成和结构,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使沿线国家接受并认同,从而增进中国在“一带一路”发展中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话语权。

因此,利用好语言的再情景化,实际上便是减少国家主张在传播中的阻碍因素,更有助于国际话语权的增强。

二、再情景化模式

(一)再情景化的概念

再情景化,指文本在不同情境之中的移用。对初始话语重点的重新聚焦、重新选择和排序,使得初始话语变成再情景化执行者的一种“想象语言”。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对同一个事件进行重述就是再情景化,也有人将其称为再视角化。话语被移位和重新定义,同时也是话语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语篇的意义植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权力体系,也毫无疑问地为特定的社会权力服务。语言从来就不仅仅是人类沟通交流的一种工具,它更是包含了镶嵌在情境中的社会意义,同时,情境(语境)的转换决定了语言意义必然会发生转变。(2)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lmont,CA: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2001,pp.141-142.

在国内研究方面,语言语义学专家田海龙认为,语言是不同文化中的人将自己文化中的社会活动推介给另一种文化、同时去理解另一种文化中的社会活动。他将“再情景化”模式概括为五个步骤:确定被移动的元话语;确定原始情景;确定再情景化的始作俑者;确定新的情景;确定新话语在新情景中的意义。(3)田海龙:《跨文化交际的话语解读:再情景化模式》,《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二)再情景化的分类

从意义转移的范围分析,再情景化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同一语篇内的再情景化,第二类是不同语篇之间的再情景化,第三类是社会实践或现象的再情景化。

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分析,再情景化大致可以分为几个类别。首先是“隐喻”,隐喻在语言中的应用远不止于语义上类似的两个词组互用,更是涉及人类认识层面的具象化表达。比如,“The policy of catalyst is outlays to war”。此句中的“catalyst”实际是化学上的术语,但在这个句子中,“catalyst”通过再情景化生动地被应用到政治领域;其次是改编,无论是文学作品改编成为影视剧,还是电影和电视剧之间的翻拍,比如现代对《三国演义》的多次翻拍,每一次翻拍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和装束都多少有所不同,剧情多少有所增减,这就是对于《三国演义》故事的一种再情景化,其中的差异都是因再情景化执行者和具体时代背景的不同造成的,另外还包括历史教科书上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再现实际上也符合文学艺术作品的再情景化原则。

最后还有翻译领域,翻译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对文学和报告的翻译解读过程是典型的再情景化过程。而且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想要向其他国家表达自己的主张,翻译是首先要做的工作。尤其是翻译政府工作报告这类意识形态极强的文本,不同的翻译者可能使文本的意义出现差异不完全等值。并且经历了时空的转换,读者的生活背景和文化传统等不同都会使其产生不同的理解。当概念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时,意义与其说发生了“转型”,不如说在后者的地域性环境中得到了再创造。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已经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相反,它成为这类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译语言不得不与译体语言遭逢,为它们之间不可简约之差别决一雌雄,这里有对权威的引用和对权威的挑战,对暧昧性的消解或对暧昧的创造,直到新词或新意义在译体语言中出现。(4)刘禾:《跨语际实践》,宋伟杰等译,三联书店,2002年,第115页。跨文化交际和跨语际实践的概念可以最终引生一套语汇,协助我们思考词语、范畴和话语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适应、翻译、介绍,以及本土化的过程,并协助我们解释包含在译体语言的权力结构之内的传导、控制、操纵及统驭模式。因此,在翻译中,知识从本源语言进入译体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在译体语言的历史环境中生发出新的意义。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往往只剩下转喻层面的对应,其余的意义则服从于译体语言使用者的实践需要。(5)刘禾:《语际书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80页。著名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文学作品在完成之际就已经死亡。(6)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512页。这句话实际是说,文学作品在作家完成创作、读者开始阅读之后,其内涵和指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不受作者的控制,读者就此接手了对文本的再情景化过程,同一个文本被代入了不同的人生环境、教育背景。所有的人都依靠自身背景判断一个词的意思,人们只有在交流或拥有共同的经验时,才会拥有相似的意义。如果你有打棒球的经验,那么“rope”(绳子)是击出边线得分的意思;如果你有爵士乐背景,那么“ax”(斧头)就不是指用来砍木头的东西,而是指一种号或木管乐器。(7)拉里·萨默瓦、理查德·波特:《跨文化传播》,闵惠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4页。因此,无论有没有翻译这一跨文化中介过程,文本的含义都不可能保持不变。

(三)“再情景化”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一个更加宏观的分析视角,它辩证地看待话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批评性话语分析有了一些创新发展,如引入语料库和认知语言学的分析成果。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关注话语背后的社会权力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方式,可以应用于观察和估测中国故事被准确传达至其他国家的程度。

将语料库语言融入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个显著提高分析效率和分析有效性的进步。在没有语料库时,对一篇文章的再情景化过程进行分析,靠的完全是研究者的主观感受,根据经验选取关键词,包括动词名词化、被动语态等等,进行分析。这导致主观干扰太强,对一个语篇的分析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批评性话语分析尤其认为大脑是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的桥梁,语言中丰富的社会权力和背景是通过不同的人脑进行再情景化解构。不断地引入当今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成果对再情景化的作用不言而喻。

那么,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中国文化?谁代表它?谁又有权威说什么堪称中国性,而什么又算不上中国性?虽然这些早期的争论现已后退到历史遥远的地平线,但是,当种种耳熟能详的概念,如文化、民族国家、传统、现代性以及东西方等继续在“文化”生产的跨国模式中被唤起、翻译、流通、批评、批判,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独特性只有在她与其他地点以及其他历史的深刻关联中,才能显现出来的时候,这些问题本身仍旧顽固地同今天的我们滞留在一起。(8)刘禾:《跨语际实践》,宋伟杰等译,三联书店,2002年,第363-364页。基于此,借助再情景化的视角,将“一带一路”及其背后的中国元素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在平等互利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建构中国自身的话语权,就显得尤为必要,也极为重要。

三、再情景化视角中的“一带一路”

(一)“一带一路”与国际话语权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陆上丝绸之路原是起源于西汉,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原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

“一带一路”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在几百年奋斗史中第一次成功地参与到全球治理和地区规则制定的具体体现。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内外均广泛关注并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一带一路”想要走出去,让亚欧沿线国家甚至全世界接受,除了经济助推力要硬,还需要形成一套“一带一路”知识的话语体系,利用中国及相关国家的现有国际话语权力来推行。

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各国合纵连横,美日欧等巨头均以经济合作开放区等形式形成战略同盟以抗衡压制中国的崛起,同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不断将中国边缘化。而中国借助有着长远历史和符号记忆的丝绸之路创建“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经济相融”的地区交际氛围。“一带一路”是一个有自己历史故事的发展战略,蕴含着普世价值观的发展理念。对于中国,“一带一路”不只是一个发展战略,更是一个融合了中华传统治世之道、以和为贵的治理观念。走好“一带一路”,实际上就是带着中华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走向世界。“一带一路”的发展目标也不仅仅是拓宽周边国家市场,解决过剩产能,开拓有待开发的消费潜力,而且也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这就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实现经济互补和文化交融的重要原因。

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打破西方国家的话语权垄断,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有力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加强中国话语权势在必行。

(二)再情景化与“一带一路”

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是基于再情景化模式之下的。“再情景化”是一个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经常涉及的概念,指一个文本从一个情景中移出并被植入另一个情景之中。(9)Theo van Leeuwen,Discourse and Practice: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6.这是一个动态的话语生产过程,而且有意识形态和权力等非话语因素参与其中。(10)田海龙:《跨文化交际的话语解读:再情景化模式》,《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传统意义上,“一带一路”是历史的概念,中国在21世纪又将丝绸之路重新提及,就是将丝绸之路从中国古代作为交通运输通道的情景中植出,再植入到现代的“一带一路”情景之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再情景化”在同一文化环境下的过程。自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我国就以自身国策促进各国的文化交流沟通,丝绸之路这一历史遗存也为我国当前推进“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的路径提示。“一带一路”将充分依靠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既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借助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持续发展。并且,“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11)王义桅:《“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权探析》,《探索》2016年第2期;刘小三、陈红:《“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实践创新》,《当代传播》2017年第5期。从而也达成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目标。我们需要借鉴历史经验,通过“一带一路”来进行贸易沟通,但在这个发展战略中,我们不应以主导地位自居,应该打消各经济体对我国抱有的疑虑和恐惧。在“再情景化”模式之下,“一带一路”使传统的和平理念得以重现和传播,同时这也有助于消除邻近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名词的革新、一种战略的实施,它还有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参与,而这种非话语因素一旦参与过多,也会适得其反,非但不会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反而会损害和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因此我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来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要对“再情景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更好地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再情景化”的重要作用,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宗教的不同,为“一带一路”框架下文化交流的进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并非仅停留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而是推动“人文先行”,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首先,人文交流主导的文化开放通过突出历史文化主题,淡化地缘政治色彩,来更好地与周边国家进行友好互动,体现我国的平等意识和和平友好的外交战略,同时增进他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消除沿线国家的抗拒心理;其次,“一带一路”涉及范围广,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等地,所涉地域在文化和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协调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非常重要。基于此,我国与沿线各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避免参与政治事务,侧重历史文化交流,有助于推进与周边及沿线各国的和平外交,让各国实现多元化的协作。

同时,“一带一路”通过文化开放来促进各国民众的友好交往和认同。“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很多,各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形态存在较大区别,文化语境各异,且国家间关系复杂。只有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融入手,开展文化方面的合作,让沿线国家和人民加深理解、增进信任,才能有效化解分歧,为日后的合作打下基础。因此,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着重加强民间交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扩大科技领域的合作,从而构建国家间的合作基础。与此同时,文化作为促进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各国文化的交融也为经济方面的合作做出铺垫,而在文化交流中,“再情景化”不可缺失。

(三)利用好“再情景化”助力“一带一路”传播,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

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国,中国必须做好宣传的端口,擦亮“一带一路”友邻邦、促经济、共发展的名片。如此,中国是源话语的制造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世界其他关注“一带一路”的国家是再情景化动作的主体,全世界人民是目的语读者。讲好中国的故事,不是一个单方面可以达到的目标,我们需要许多友好的邻邦和友好的邻邦媒体人,准确地或者恰当地对中国故事进行再情景化,这样才能使中国故事从源头顺利地传达到目的国的民众耳中。

“再情景化”是两种不同文化或语言情景下交流的模式,因此在对外传播和宣传的过程中,第一步要保证的是我们宣传源话语的质量和鉴别宣传的受众。而在此过程中,利用再情景化模式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再情景化模式要求确定新的话语情景,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搞清再情景化的接受方是谁,欧美文化圈、非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人民感兴趣的东西一定是不一样的,即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语言表达和理解的方式不一样。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语境意义十分丰富,同一句话语放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而西方欧美文化圈多是低语境国家,他们表达比较直白,较容易理解。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到东西方国家国情的差异,向低语境国家输出编码清晰的信息,运用清晰的话语符号及直白的表达方式,发出并放大我们的声音。(12)罗兵:《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57页。如果忽视受众宣传差异一定是低效率的。

第二步是将再情景化模式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近年来中国在围绕“一带一路”的宣传中,将再情景化模式创新性运用的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日本。众所周知,中日关系因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显得微妙复杂,而中国的快速崛起无疑让日本增加了较多的警惕。面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日本一方面高度关注中国的动向,另一方面以批判性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忧虑。日本《朝日新闻》2014年的报道《条条大路通北京》认为“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是恢复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和国际秩序,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同一时间发表的评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更远大》将中国的“一带一路”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13)《国外媒体与学者如何看待“一带一路”》,2015年12月1日,http://www.globalview.cn/html/zhongguo/info_7590.html.在国际场合,日本的学界、经企界和政界人士也都有明显的政策倾向和话语表现。(14)《“一带一路”与日本:排斥还是争取》,中国网,2016年1月7日,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 _86_143086.html.但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从统筹规划的“写意画”阶段逐渐过渡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愈益密切,(15)《“一带一路”数据观|“一带一路”的2017》,中国一带一路网,2018年1月12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43662.htm.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创造了新的税收源和就业渠道,(16)《图解:“一带一路”倡议六年成绩单》,中国一带一路网,2019年9月9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102792.htm.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日本不可能对“一带一路”的成就置若罔闻,同时希望利用这种机遇搭上顺风车。

更重要的是,为避免中日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竞争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的高铁竞争导致中日两败俱伤的情形重演,中国创新性地首次提出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概念,这一概念作为中国首创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推广到中日关系之中,为实现日本对“一带一路”看法的转变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三方市场合作”作为“一带一路”概念的再情景化,强调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发达国家——日本的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有效对接,实现三方的共赢。(17)《第三方市场合作1+1+1>3》,《人民日报》2018年1月4日。再情景化的目的是减少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质疑的声音,让处于中美博弈中的日本对中国的立场做出积极的回应,而“第三方市场合作”概念的提出无疑实现了良好的效果,使中日之间化干戈为玉帛,日本在自己的立场上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概念重新进行了再情景化的加工,将之表述为“日中第三国市场协力”,(18)陈言:《“一带一路”为何在日本要说成“日中第三方合作”?》,2019年4月28日,https://www.guancha.cn/chenyan3/2019_04_28_499488_s.shtml.与此前相比,日本对“一带一路”的态度逐步由消极的抵制转变为正面的评价,可以假设,如果中国未将“一带一路”的概念再情景化,日本的态度不可能出现积极的改变。中日之间“再情景化”的互动同样也为中美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借鉴,如何减少美国对“一带一路”的质疑和反对,避免中美滑向“修昔底德陷阱”和贸易战的剧烈对抗,“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再情景化表达或类似概念的创新指明了出路。

第三步就是如何使“再情景化”的过程不曲解本意。例如,“龙”是中国的吉祥物,是中国古代皇帝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在英文翻译中对应的“dragon”,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在西方的文化中“dragon”是恶兽,是邪恶的象征。而我们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这是积极的寓意。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或许说“龙”大家都能大致理解它所代表的含义,但是在西方人的文化背景下,跟其直接说这样的“龙”明显是行不通的。(19)罗兵:《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8页。翻译界一般希望能用“loong”来代替“dragon”,这个词代表的是“中国龙”的意思,能够体现中国的特色,而且著名武术大师李小龙的英文名就是“Lee Siu Loong”可以借此进行推广,不过遗憾的是,由于长期翻译成“dragon”的缘故,很多时候都没有进行更正,牛津词典、科林斯词典也并没有收录。另一方面,中国的龙是有象征皇帝的意思的,所以有时候是可以根据情景将其翻译成“imperial”表示“帝国的、帝王的”之类的意思。

在政治经济话语中更需要注意,例如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中,对“各位代表”一词的翻译应采取esteemed duputies而非fellow一词,以更好地体现出总理与代表之间的关系,(20)陈勇:《再情景化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而具体到“一带一路”,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翻译方式,将和平和共赢的理念表达出去,使“一带一路”通过“再情景化”的形式更好地呈现。人们的翻译活动,并不是在对等的词语之间进行,而是在主方语言和客方语言之间的中间地带创造出来的对等关系的喻说。(21)Lydia H.Liu,Translingual Practic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40.这个充斥了新语词想象的、由虚拟对等关系所形成的中间地带,类似于语言之间的互译性。互译性,指的是不同语言之间虚拟的对等关系以及这种虚拟对等关系的历史建构过程。在一开始,这些对等关系,也许不过是临时抱佛脚式的现炒现卖,之后由于通过反复使用,被或多或少地固定下来,或者,被后代人所认为的更恰当的某种假定的对等关系取而代之。(22)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杨立华等译,三联书店,2014年,第148-149页。因此,在翻译中,语言的功能对等和意义对等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我们只能尽量促使本方的表达不被故意歪曲。笔者认为,媒体系统和翻译系统的外部赞助人会在翻译的文本选取和对原文本的重视度等方面对再情景化和跨文化交际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要如何解决翻译中存在的对原文信息编码重组的问题呢? 首先应当是中国国家官方翻译机构将工作范围从政府工作报告、领导人讲话、领导人著作(即“再情景化”的“源话语”)扩展到更广泛、更日常性的新闻信息发布。针对“一带一路”各民族语言培养小语种翻译工作者,以更好地将“一带一路”的理念在其他文化语境中“重现”,提高中国信息的双语发布比例,牢牢将翻译工作把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外媒就可以直接转载或摘取中方译本;其次应当是对于民间更加随意和普遍的交往,这部分的宣传效果就依赖于恰当的表达方式的宣传形式的选取。

四、中国如何构筑话语权

再情景化从语言语义的角度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话语权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擘画。

(一)减少政治“硬传播”,利用普适的文化因素与共同的利益推动话语体系的再情景化,寻求国际合作

中国在对外交往上,应该尽可能避免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力的传播。我国在禁止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时,也要注意自身不去重蹈覆辙。友好交往的前提,就是首先互相尊重对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缺乏这个前提条件,是不可能继续进行深层次的交往的,而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曾经在网上疯传的“中国国家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事件,搭配着无数播放流量频率等等数据,国人仿佛已经陶醉在国家实力的上升和在国际上的发光亮相。在这里,宣传方式是外国人习惯的街头宣传片,地点是“世界的十字路口”——纽约时代广场,但宣传的效果可能没有官方或民间出资方设想的以及民众所期许的那样,片中全面崛起的中国大国形象在美国普通市民眼中是本国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片中形形色色的中国伟人,在美国人视角中是异国他乡偶尔听过一两次的名字。如此直白的宣传方式,在太平洋对岸经过再情景化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几乎起不到什么正面作用。试想一下,将一个崛起的异国形象强行塞进路过纽约时代广场的任何一个美国白领的视线里,会对中国的形象认知有多少实质帮助。时代广场上的宣传片,相比BBC、CNN等西方主流媒体有意无意地对中国形象进行黑化丑化,效果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我们在乎中国形象在国外繁华街区的亮相,我们在乎中国新闻在国外一流媒体的曝光度,这充分暴露了中国式宣传的“重平台、轻内容”的倾向。而《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畅映海内外,就是因为它学习了经典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讲中国又在讲世界,讲美食亦在讲人生。节奏轻快、内容详实而让人感到放松,是在讲中国故事,但怀有人类视角,将美食与人生哲学通过再情景化的方式深入每一个观众的内心深处。实际上,中国不必急切地将强盛的大国形象加诸外国人的认知,从微观视角入手,讲好一个个中国人的故事,一个积极的中国形象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除此之外,加强中华文化的“再情景化”传播也有利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且不会落人口舌。譬如,如今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它在中华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播上,就起着巨大的作用。它在全球范围内还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汉语热”潮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也是一个利用再情景化模式构建话语权的典型案例。孔子学院也是把中国古代的国学经典移植到符合现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来,以此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这些文明中的价值理念放在千年后的现在,依然是适用的,比如“仁”“礼”。

因此,任何一套话语体系要想在国际社会被认可和接纳,就需要体现出国际普遍认可的价值理念,且要能够为世界提供解决问题或带来某种利益的具有普适性和前瞻性的方案。这种公共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得超越自我定位,以世界引领型国家的新身份,着眼于解决新世纪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人类的共同关切。(23)王义桅:《“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权探析》,《探索》2016年第2期。“一带一路”倡议表达的就是和平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同时还体现了打造世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目标和实现人类共同繁荣与发展的美好愿景,(24)刘小三、陈红:《“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实践创新》,《当代传播》2017年第5期。这为建构中国话语权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普适的文化因素,利益共同点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共同点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再情景化”的条件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依然是建立在中国与泛亚、亚欧大陆都拥有共通的贸易历史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再情景化”,而且这个战略可以使得中国和沿线国家都有利可得。在经济方面也都是有共通的需求的,沿线的发展中国家都能够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科学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助于调整和提升其国家内部的经济结构,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其既可以获得“利”,又能“赢”得发展。倘若“一带一路”的重现与沿线国家毫无联系且毫无意义的话,又怎么会在国际社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同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是在邻近的地理环境下,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各国都能获得切身利益,国家间达成了共识才得以成立的机构。正是因为有了普遍适用的文化因素和互利共赢的经济条件作基础,中国才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合作共识,实现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等各方面的互联互通,才会在泛亚和亚欧大陆取得一定的国际话语权,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在“一带一路”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在概念的“再情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传播,而从“人文先行”的角度促进各国对“一带一路”的了解。不少西方国家根据只言片语,选择性地“研究”一带一路,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等同于“马歇尔计划”,更是突显了利用好再情景化对“一带一路”构建的必要。

(二)增强新媒体和非官方的发声力度,获取公民传播的力量

根据再情景化模式,媒体一般在再情景化过程中发挥着对“源话语”进行加工和重构的作用,使其在一个新的文化语境中进行重现。国家形象的宣传,离不开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但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活跃在新媒体平台的趋势下,我们也要注重在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注意媒体宣传过程中的“再情景化”。一般新媒体的受众也都接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在很多问题上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新事物及讯息的反应也更为敏锐。我们在向本国公民或国际民众传播我国的一些重要的发展战略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将传播的主阵地由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使我国的发展战略通过再情景化得以在国内外广泛地传播,借助公民传播的力量使中国走上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在网络时代,手指轻轻一动,一条讯息便可以获得数以百万计的评论转载,这一股强大的网络力量如果妥善加以利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新媒体已经成为全世界融合的社会工具,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媒体可以互通有无、使千万里的地理距离如无形,也可以引发社会变革、国家动乱。无论是在霸权国家还是在非霸权国家,公众和个人的崛起都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空间,几乎每个个体都得到了成为一个发声端口的机会,不仅中国官方媒体的受接纳度和受重视度遭遇挑战,而且全世界都是如此,并且并不是每个事件都需要或者适于政府官方出面发声,在国际宣传中重视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和个体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是离不开新媒体和非官方组织的有效宣传的,我们不仅需要更多中国的有志青年投身于这项发展战略中来,还需要吸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青年的目光,壮大我们的建设队伍,更好地为谋求共同发展服务。而各国公民在此期间也可以有更好的机会进行交流沟通,在官方关系友好的前提下,民间关系也会得到质的提升,这对于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也是十分有利的。当各国民众在该项发展战略中切实体会到了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时,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话语权的“再情景化”建构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三)坚持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共同发展的方向,构建起独特的“丝路文化”

“再情景化”是不同文化传播之间的理论。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共同发展才是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平、平等、共存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战略相比,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而文化输出战略更强调单方面的、不对等的信息传递,以美国为例,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促使美国政府将“文化输出”确定为一项基本战略。这种战略构成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是为美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服务。(25)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从实质上说,美国的文化输出战略是为追求文化霸权,实现所谓“美国治下的和平”铺平道路。这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平等原则,必将为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所反对。而中国的文化自身具有的兼收并蓄的性质,更加符合对外和平交流的要求。在中国的对外文化政策中,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同时符合和平发展的要求。我国外交政策以和平友好的眼光来处理世界范围内的问题,支持文明多元性的共存,在文明间的交往过程中要处理由于差异性而造成的矛盾。中国文化的发展吸收了来自世界各个不同地区的文化所具备的优点,从而实现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两种文化实体之间的文化地位是平等的。(26)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6-57页。

因此,在构建沿线国家的“丝路文化”的同时,需要我们从再情景化的角度建立起特定国家发展的特定宣传沟通方式。西边的沿线国家首先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内陆国家,所有资源和产品都只能通过陆运,完全没有国家海权的概念,且长期只作为亚欧发达国家之间的货物中转站,盈利极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帮助下,联通海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将对上述国家的经济有显著效益。并且中国与中亚国家有很久远的历史交往渊源,甚至中国西部一些省份和中亚有共同或相近的民族血缘纽带;对待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国家,我们要抓好良好的邦交历史、共同的被殖民被压迫历史和二战中同盟国的共同抗战史,积极参与东盟的内外交流,与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建立持久的经济合作关系。

(四)将“再情景化”落实现实行动,把话语转化为现实效能

这一点其实最容易理解,在平常生活中,只会空口说大话的人都会遭到周围人的厌弃,更何况是在国家间的交往中呢? 我国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除了要构筑好它的理论框架以外,还要对此做出切实、行之有效的方案规划,付诸实际行动来打造这个共同体,而不是将这个伟大蓝图流于口头或表面。其他国家在看到我国付出的实践之后,也会增强对我国的信任度和好感,为我国勇于承担的精神和责任感所影响,也都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行列中来。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西方国家对之持观望和质疑态度,而在中国成立了丝路基金和亚投行后,却纷纷加入成为亚投行成员。(27)刘小三、陈红:《“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实践创新》,《当代传播》2017年第5期。这一点也就很能说明,话语本身确实不能推进国家战略的实施,但它可以在转化为实际效能之后,为我国国家战略的启动增添动力。离开了实践的支撑,任何话语都是苍白无力、站不住脚的,话语权也就无从谈起。(28)陈小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的国际话语权塑造》,《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只有脚踏实地做事,为人类谋福利,才会赢得国际话语权。

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走务实合作之路、经贸文化双轨并行,以实现良性互动,与沿线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文明复兴共同体。(29)郑士鹏:《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学术交流》2015年第12期。“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中国的外交战略,同时也切实地推动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一战略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对我国本身有着极大受益的政策。同时,它也推动了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各个国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符合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以上四点都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所谈的启示,但其实放在其他国际事务中也一样适用。要真正掌握国际话语权,除了做好这几点工作以外,还要处理好细节问题,毕竟国际关系的处理稍不留神就会掀起一场大乱,因而工作需要做得更加细致一些。除此之外,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面对不同的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味地照搬过去的经验。再情景化将为“一带一路”话语权的建构发挥独特和积极的作用,当然,再情景化模式的运用也不只局限于某一具体的事项,更多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施加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移植到现代发展中来,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之,要真正建构起中国话语权的时代仍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情景
情景交际
画与理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雷人话语
楼梯间 要小心
陈年凡客创始人
把美留在心里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