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碧成 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写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美国著名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指出:“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么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2]。”与此同时,他也提到了“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的材料有内在兴趣。”因为,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触、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令人心向神往,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在兴趣发生的同时,伴有对该事物满意、愉快、振奋等肯定情绪[3]。
据国内外的相关实践研究报道,青少年对所参加的球类活动感受到兴趣时,会促进血糖上升,肌力增加,精神饱满;反之,强迫学生进行某项单调乏味的体育练习时,发现血糖指标下降,肌力减退,甚至产生精神疲劳的症状[4-5]。
由此可见,培养体育练习的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而学习积极性则是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是提升体育练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6]。因此,体育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羽毛球练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羽毛球练习兴趣是研究的关键。
创新羽毛球技术动作教学模式,提倡课堂教学趣味化。灵活并用各种的教学方法,不仅具有提升了教育价值多元化,满足中职羽毛球教学所需,且能冲击传统课堂教学,以实现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有效提升。
情境教学法基于常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以主导。教师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景物影视的演示及实物演示等手段,按教学内容的特点与教学条件创设一个源于生活的特定环境,使学生虽身在课堂,却能扮演情境的角色,体验角色职责,以实现对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并通过学生切身的运动实践,运动欣赏等体育行为,提高运动能力。例如,在正手击后场高远球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个扔羽毛球游戏的教学情境,比试看谁将羽毛球扔得又高又远?通过游戏教学环节、高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上课状态。游戏开始,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拿起羽毛球,使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将球扔出,兴奋地看着每一个球的落点,喝彩声此起彼伏。扔球结束后,从中挑选出前三名同学和教师比试,由学生先扔,扔球前可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分析,出谋献策,如何将球扔得又高又远。教师扔球之前先设置一个问题(采用标准的高远球挥拍动作扔球),“对比下教师和同学们扔球动作有何不同,为什么?”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能与学生的心理、情感产生共鸣,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锻炼兴趣。
发现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指导,并提供的一些事实材料与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小组协作探索与实践,并掌握相应的规则和原理的教法[7]。例如在正手击后场高远球的教学中,为什么有的同学击出的后场高远球落点又高又远?并启发性式引发大家进行讨论分析,如击球角度、力量以及击球点位置的问题;如手臂后引幅度和位置问题;如肘关节前顶的高度问题;如大小臂及手指手腕发力及顺序问题等等。
实践证明: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发现学习法,设计可操作、可实践性的提问来启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和运动兴趣。根据中职学生具有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乐于刨根问底,让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问题去学习、实践、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活跃思想的积极性,探究羽毛球运动的奥妙,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训练任务[8]。另外,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时,如果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更容易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将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练习兴趣,增强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9]。在运用发现学习法时,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且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有价值。提问前应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提问后教师应不再发言,有意识地给学生预留充足思考的时间。
在体育教学中,演示法是一种高频使用、直观的、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充分利用动静态图文、视频以及网络平台,结合自身示范向学生直观演示,使学生掌握羽毛球运用中的相关规范性动作及要领。演示法一般可与问题情境创设、发现学习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混合采用,来共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0]。例如正手击后场高远球教学过程,枯燥文字口述和理论讲解会使得课堂过于沉闷,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化与趣味化,动静态图文和视频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通过播放世界羽坛高手正手击后场高远球剪辑视频,感受羽毛球比赛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借助抖音App网络平台,利用视频“短小形象趣味”的优势,播放正手击后场高远球技术动作分解视频进行教学,并自身进行现场示范,其技术动作要领如表1所示。
表1 正手击高远球动作要领
与此同时,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将正手击后场高远球技术动作分解并制定口令,(1)准备动作,(2)蹬地侧身引拍(蹬、侧、引),(3)蹬地转身提肘(蹬、转、提),(4)挥拍击球收拍(挥、击、收)。将口令精简趣味化,形成三字诀,更加简单明了,并运用于分解挥拍练习过程中,加深学生的领悟和记忆。在重复练习分解动作直至基本定型后,再将分解动作串联起来,进行完整的正手击后场高远球技术动作的练习。通过以上无拍练习,再次结合技术动作进行10次扔球练习,对比之前动作,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扔球效果得到长足的提升,然后持拍进行无球挥拍 20 次 / 组,操练 2-3 组,体验正手击后场高远球技术动作并进一步固定,最后,分组上场进行正手击后场高远球练习。
实践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演示法借助动静态图文、视频以及网络平台,结合教师自身示范,教学过程由简入繁,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吸引力与学生参与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及突出学法的主动性,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锻炼的兴趣。
挥拍练习对动作定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重复单调的挥拍动作练习显得十分的乏味[11]。因此、将运动类App引入课堂,改变传统徒手挥拍、定向挥拍练习的单调枯燥的运动方式,将数字化的运动乐趣带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羽毛球智能传感器,判断学生击球动作的规范性,首先打开固定于球拍手柄末端的传感器,打开手机App通过蓝牙与辅助设备连接(多媒体显示器、智能传感器),打开训练界面,选择正手高远球训练计划并开启实施模式。
为了有助于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与合作交流,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分组进行正手击后场高远球挥拍练习,一人挥拍,一人负责观察App球拍运动轨迹进行采集分析,如运动轨迹曲线是否贴近理想正手击后场高远球挥拍轨迹,击球速度、角度及力度等信息。根据手机运动App的技术反馈提醒,直观的刺激能让学生及时调整技术动作,增加课堂练习的针对性与规范性,学生学的认真有趣。教师也可根据形象化图表与直观的数据,分析学生正手击后场高远球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巡回指导,以更好传播运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学生处于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具有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心理品质。在完成羽毛球基本功操练的基础上,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羽毛球接力赛,由同学来担任教练员、领队、裁判与司线等角色。具体规则如下:各小队成员安排好上场顺序,每人在场上仅限一拍(在场者接球后,场下队员上场接力),打完立刻下场(重新排回队伍末尾),其他队员按照顺序,依次上场击球,最先获得21分的队伍获胜,奖励迷你仿真羽毛球挂件或羽毛球纪念品,输的组要做集体仰卧起坐或者俯卧撑 10 个等。
在比赛中过程,不仅对每个队员的击球稳定性与彼此默契配合要求进一步提升,并且要预判上场的时机及方向。竞赛的参与角色的担任,让学生在掌握羽毛球技术动作的同时,获取与羽毛球这项运动相关的知识,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兴趣性,从而调动学生更高的积极性和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比赛胜利后的喜悦情感,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表扬和激励渴望进步、要求进步的学生,以此来巩固学生学习羽毛球的兴趣。因为中职学生喜欢得到肯定褒奖,如每当学生击球技术动作有进步时,教师适时的表扬和激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能力及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原有兴趣[12]。所以,教师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成绩给予肯定,进行表扬与鼓励。具体做法如:首先是设立奖励分制度,对课堂活动各方面表现好、有闪光点的学生,给予加分,纳入考核总分(一般在5分以内);并采用语言激励法,如在羽毛球教学中,教师经常说“击球动作真漂亮、爆发力真强、手腕真灵活、真棒”等话语;还可以通过示范激励法,教师通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来激励和感召学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和运动的积极性;最后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情激励。
通过教学情境与发现学习法的教学方式,高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上课状态,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获取正手击后场高远球技能埋下了趣味的种子,从而导入《正手击后场高远球》教学任务。
依托网络平台短视频与运动类App的教学方式,并结合教师进行正手击后场高远球技术动作示范,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与学习习惯,教师教的得力,学生学的有趣,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羽毛球教学趣味性能彰显人文价值,也促进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强健体魄培养自己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