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家林 威海市环翠区业余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丁丙霞 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新中国全运会开幕式(包括仪式部分和主体表演部分)在全运会的整个大型赛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全运会开幕式是由主办方专门设计的、标志全运会开始的程序化活动。涉及全运会开幕式的角度方向有许多,包括文艺表演、媒体直播、政治动向、管理方式和市场运作等,多角度全方面的对全运会开幕式进行分析,从全运会开展以来时期性的对它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全运会和为以后大型赛事的承办提供依据。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体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中国女排、乒乓外交等一系列融合新中国发展史的历史时刻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的珍贵记忆,而全运会这一中国最大型体育赛事则是具有独立中国特色的中国体育的标签,全运会开幕式是全运会几个时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中国流行一句话:“办好开幕式就等于运动会成功了一半。”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在中国人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全运会开幕式的组成形式体现出重要的历史使命,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形式也有巨大差别,或体现民族凝聚力,或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因此从历史演变的视角研究全运会的开幕式也对人们更好地了解全运会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价值。
全运会的发展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基于全国最大的竞技体育赛事本身,真正体现鲜明历史特色而又富于变化的就是开幕式的历史演变。从历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分析,将全运会开幕式分为三个鲜明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计划经济时期(第1、2、3、4届);第二时期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交融时期(第5、6、7届);第三时期是市场经济时期(第8、9、10、11、12、13届)。历届全运会开幕式特点及历史背景(如表1)。
表1 历届全运会开幕式特点及历史背景
1.全运会开幕式反映历史社会文化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第一时期,国家像婴儿一样蹒跚学步,体育充分发挥着社会功能,激励着新中国和全体中国人民砥砺前行,振奋民族精神,并作为外交手段发挥着特定的作用。第二时期体育发挥了正常的社会作用,全运会也发挥着竞技比赛的功能,香港回归后全运会首秀,所有项目(除武术)也和奥运会同步。申办权的竞争、竞技体育的竞争迎来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繁盛时期。第三时期和平的大时代环境、改革开放引领经济的复苏使全运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全运会也开始走出北京,民主竞争机制使我国体育竞赛步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它不仅仅走过了自己的50年,它更是经历了祖国的社会变迁,经历了举办之初的举国同庆,艰难时期的夹缝生存和新时代祖国繁荣的大发展。
2.全运会开幕式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渊源
社会发展与全运会开幕式的关系一直延续于每一个全运会发展时期,而侧重于第一时期全运会开幕式。其实,中国历届的全运会开幕式都是国家聚焦社会视角、扩大政治影响的舞台,只是前期比较明朗,全运会的开幕式主要通过展示举办国家或者举办城市的历史或艺术文化等方式向国内民众表达思想。全运会的开幕式不仅反映了全运会的举办理念和竞技精神,而且还展示了主办地的特色民俗文化,通过全运会的举办我们可以看出,开幕式上烙印中国特色的表演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正是这样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使中国在世界面前树立了形象。
3.全运会开幕式发展史对举办城市的影响
全运会开幕式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在第一时期(1-4届全运会开幕式)包括第二时期前半期(5-6届全运会开幕式),全运会开幕式所表现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发挥国家实现愿望的形式,第二时期后半期即第8届全运会开幕式之后,全运会从单独在北京举办改为北京、上海、广州轮流举办,再到后来的全国各省市申办。申办这一方式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市场的运作、竞争的机制和促进城市自身发展的诱惑。
全运会开幕式在举办过程中也随着体育赛事的繁荣而逐渐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全运会开幕式的表演形式正在以不同的特点展现在大家面前,但它的结构特点和形式却始终遵循一条清晰地脉络,我们在此深入探究全运会开幕式的结构特点和形式以便更好地了解全运会开幕式的组成结构和发展轨迹,以便促进全运会开幕式更加出奇创新和富有底蕴。
全运会开幕式的研究来源于全运会开幕式发展轨迹给人们所带来的启示,作为体育研究一个创新的角度,由于全运会开幕式既具有发展的独立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因此从其结构特点和理念设计入手,探索历史脉络下全运会开幕式的发展历程,从而梳理出一条清晰地脉络,对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全运会发展的历史背景、政治作用、地区文化特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全运会开幕式的结构组成形式从宏观方面分析我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三部分,如图1所示,而意义结构和形态结构是组成全运会开幕式的主体要素,环境因素是组成全运会开幕式的必备要素。我们将从结构形式这一线索分析全运会开幕式内在诱因、外在表现和社会背景。从多维的角度审视全运会开幕式的历史演变,从意义结构、形态结构和环境因素着手分析全运会开幕式的结构形式,既可以更好的认识发展历程,还能预示未来发展方向。
图1 全运会开幕式结构图
1.全运会开幕式的意义结构
全运会开幕式的意义结构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戈德曼在他的结构学说中指出:“人的行为始终构成全面的意义结构,这样的结构同时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和情感性。”[1]他的观点认为意义结构就是人的行为构建而成的,一切的哲学思想主要对象就是人、人的意识和人的行为。全运会开幕式的意义结构在这里指的是反映全运会开幕式内在含义的表现开幕式自身价值和理念趋向的结构形式,是最根本也是反映事物本质的因素。全运会开幕式的意义结构反映的主要形式是自身价值和紧密相关的内容融入开幕式的结构之中或通过开幕式表现出来,是通过物质来反映意识,形成特定的形态场域。意识本身是一个虚构的状态,但这种隐藏的状态却决定着开幕式的结构特点,形态结构是意义结构的表现形式,两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才能充分传递开幕式的完整意义。例如,开幕式入场式省份、特区或者其他代表分次序入场,鲜明的差异性融入开幕式整体的氛围之中,就是在区分中找寻共同点,构建共同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新的体育理念或其他理念。
2.全运会开幕式的形态结构
全运会开幕式的形态结构则是相对于全运会开幕式的意义结构而存在的,对比于抽象,这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是可感知的人为制造的整体架构、组合方式以及组成顺序,是显性的。全运会开幕式的形态结构是其意义结构的表现形式,也是开幕式实现功能的承载着,由时间、空间、器物、行为和角色组成。前两者构成了开幕式的物质层面,后三者组成了开幕式的人文特点,其中行为是核心环节。
时间是指全运会开幕式开始的时间、进程以及时期性的安排等,时间是一条看不见的线,指引着所有程序按部就班的进行,例如比赛日的确定(第一届全运会开幕式选择在1959年9月13日在北京举行)、时段(在一天中的哪个时期,第1-5届全运会白天举行,第6届改为晚上)以及不同活动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等。开幕式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性,正是有时间的特性决定的,每项程序依次展开,这些程序都是在日常进行中走到现在,过去的时间通过虚拟的形式或仪式的形式在作用于今天,许多特定程序都是在特定周期结构决定的,例如每届全运会开幕式都遵循流程(领导宣布开幕式开始—歌舞表演—点火仪式—运动员入场等)。
空间是指全运会开幕式举办地点,空间是一个比较立体的形态,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辐射性,以十一届全运会为例,全运会开幕式的具体空间不仅包括体育场、观众席、火炬台、各种具体的空间安排等,还包括济南城周边的布置、烟火的铺设面以及空中、地下许多辅助性设施等。
器物的指向性比较明确,是指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例如会徽、火炬、会旗、演出道具等,这些器物中有些具有稳定性,一些则与地域文化相关,例如会旗比较稳定,每届全运会开幕式上都会升起,是比较规范的仪式之一。
行为是指全运会开幕式的参与者为了宣扬某种理念或表现某种情感而进行的行为,例如十一届全运会为了展现山东的文化底蕴和“全民全运”的口号,文艺演出都是围绕着这两方面展开;宣誓、火炬点燃仪式等是否具有特别的意义,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等;入场式的实现形式、运动员的行为等都是这一范畴。
3.全运会开幕式的外围因素
外围因素是指影响意义结构和形态结构的外部因素,以全运会开幕式为例,全运会开幕式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中国社会不断变迁的历史,开幕式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1、2、3届就受国家大环境影响较大,开幕式的表演形式更多的是国家实现其目的的主要形式,表演形式多以革命性的内容居多,它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因素,是开幕式存在的大环境。由此可见,除了意义结构和形态结构以外环境因素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用不容小觑。
开幕式是一届大型运动会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全运会还是奥运会都是如此,但是它也有其独立性,具有独立的特色,发展到今天常常开幕式本身就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中心,虽然每一届开幕式都各具特色,但它也有共同的特点。
1.全运会开幕式意义结构的特征
开幕式之所以被确定为开幕式,因为它继承了沿袭的历史和精神实质,是一种被所有人达成共识的既不会被怀疑又不能去确定的意识性的东西。全运会开幕式是中国体育精神的承载,包含了浓郁的国家意志和地域文化,这也是为什么开幕式能如此强大的传递信息并且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原因。
特点一,象征性。开幕式是全运会基本的组成部分和文化的发起点,并且担负了承载和发扬的责任。开幕式上特定的仪式文化和固定的程序始终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并为之服务。开幕式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特殊的象征性符号为整个全运会服务,为核心价值服务,这些符号在习俗、传统和习惯的作用下会获得一种人性化、精神化的解释,从而在人们的敬仰和崇拜中形成一种意义结构。开幕式上的文化表演并不仅仅展现了艺术本身,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场地,虽然表演本身个性化,但它表达的含义却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宣传理念,它的影响力会始终影响着整个地区、国家,甚至对世界也有着重大影响。
特点二,虚拟性。开幕式的理念和精神实质都存在于人民的思想之中,通过文艺表演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理念,因此它要表达的主旨存在于所有参与者的意识中,它是一种虚拟的形式,但是观众包括所有参与者的情感和心态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却真实表现了意义结构的特点。
2.全运会开幕式形态结构的特征
第一,周期性。开幕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不同或文化不同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是整个开幕式沉淀下来的仪式却不会出现大的差异,反而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这种周期却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在变化中有着重复,以全运会为例,这种重复只会使全运会开幕式在积淀中更具有吸引力和爆发力。
第二,独特性。每一个全运会开幕式虽然遵循着一定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的全运会开幕式却只有这一次机会将成果展示给大家,它不可复制,在特定环境下表现的精神实质也是唯一的。
第三,浓缩性。开幕式时间精缩,短时间内上演得都是精华,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有限的时间里展演丰富的内容,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1.新中国的全运会开幕式主要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主要是第1、2、3、4届全运会开幕式,时空设定主要为计划经济时期,表现形式主要是特色鲜明的国家意志体现的大型团体操表演,地点主要是北京,一切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第二时期主要是第5、6、7届全运会开幕式,这个时期正是社会碰撞最猛烈的时期,计划与市场相交融合,中国体育和国家社会经济一样正在探索中前行;第三时期主要是8、9、10、11、12、13届全运会开幕式,这个时期国家已经从计划经济中走了出来,市场经济空前繁荣,全运会回归了体育本身的魅力,开幕式也主要体现了举办城市的历史特色和内涵,充分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全运会开幕式承载着中国发展的缩影,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变迁,我们要见微知著,正确把握全运会开幕时的发展脉络,见证中国体育的发展。
2.全运会开幕式表演艺术通过革命主题鲜明、文体初步结合和大型广场文体表演三个阶段的划分,分析出它的四个功能:是提振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国家国际声望的政治手段;是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方式;是进行国家文化外交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其自身多元功能,寻求艺术表演为国家服务的恰当方式的方法,使之与经济社会的联系由刚性联系转变为柔性联系,以发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全运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国历史变革的见证者。开幕式表演艺术作为全运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展自己的内涵与发展自身的内容,其社会价值也就是在这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对全运会开幕式表演艺术进行解读,正确理解表演艺术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关系,适当地发挥表演艺术的社会功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开幕式表演艺术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充分利用其自身多元功能,寻求艺术表演为国家服务的恰当方式的方法,使之与国家经济社会的联系由刚性联系转变为柔性联系,以发挥对我国政治的积极促进作用。
3.全运会开幕式是由意义结构、形态结构和环境因素三部分组成的,形态结构是意义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意义结构又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三者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开幕式的外在表现和主要理念。全运会的开幕式也是在这三者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的,它的发展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开幕式。全运会开幕式的形态结构由时间、空间、器物、行为和角色组成。前两者构成了开幕式的物质层面,后三者组成了开幕式的人文特点。时间以全运会开幕式为例,从前期的白天开幕到现在的晚上开幕,体现了全运会开幕式在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主要是指相对于建国初期单一平面团体操表演到现在多方位立体化大舞台的表演,借助多方位的道具实现立体化的效果;器物涉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还有表演所要借助的各种道具等;行为指的是整个开幕式主办方的安排、参与者的讲话、表演以及各式各样的行动;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向多维发展的现象,由以前单一的现场参与者到现在的现场观众、通过其他渠道观看、互动的观众以及其他参与到开幕式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多元化的形态结构更好的为意义结构服务,同时不能忽视环境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