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其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标对乡土历史教学的新要求,依托遂溪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理论,阐述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资源,实施乡土历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遂溪历史资源;乡土历史教学;爱国主义
自2004年实行新课程以来,教育部多次提出:中学生除了要学好国家课程规定的历史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学习一些乡土历史。新课程不但把乡土历史教育纳入了现行的课程计划之中,而且还规定了在学校教学安排中适量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将乡土历史并入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也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与理解。因此,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乡土历史融入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
乡土历史由于发生在本乡本土,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它的内容一般包括:历史由来、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历史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厚的教学资源和题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但可以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更能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二、乡土历史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教育的最主要途径。由于毕业后一直从事历史一线教学工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反思,使我认识到,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就必须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把书本学习和社会学习结合起来,把学习国家规定的统编教材和乡土历史结合起来,把各个不同阶段的乡土资料补充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变历史教学沉闷呆板的状况,最终才会使学生爱学、乐学,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我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资源的做法与体会谈一下。
㈠、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统编教材的章节内容,做到两种教材有机结合。
1、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对学习本课历史知识的兴趣。
如在学习必修Ⅰ模块《抗日战争》一课时,本节课的课前导入中,通过多媒体播放《天遂人愿,心有灵灵溪》后,教师提了一个问题:看完视频,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我们的家乡遂溪?生答:美……那各位同学知道我们今天的美好时怎么来的吗?那是靠咱们遂溪人民以及国共两党的不屈抗战得来,关于遂溪抗战故事同学们听说过哪些故事?”部分学生都提到了我们遂溪黄略镇支屋村烈士纪念碑的历史故事,还有黄其江、陈其辉、唐才猷等共产党员组织成立了“遂溪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 “青抗会”),为抗日救亡运动在广大农村以及党组织在农村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遂溪县深坭塘打响抗日第一枪;遂溪县建新镇卜巢山点燃抗日之火;遂溪县界炮镇”老马起义”推动抗日高潮。通过学习革命先辈为家乡、为民族、为国家解放而奋斗的精神,增加课堂的德育性,通过“近”的历史,体会深层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使学生加强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然后教师又请同学们根据遂溪抗战的知识并结合课本内容扮演中方律师向国际法庭提供日军侵华罪证,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并对侵华罪行进行道歉!(探究活动一)学生日方和中方的原因组、罪行组上台相互举证辩护。通过创设情景模拟法庭和学生中日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也通过举证这一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日本侵华原因及罪行的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样,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2、“化整为零”,联系统编教材章节子目的具体内容进行讲授。
必修Ⅲ模块中《百家争鸣》涉及到“儒家思想”一目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儒家思想相关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与认知,在提到儒家思想的演变时时,我问学生除了教材提到的外,你还知道遂溪还有哪些地方是涉及到儒家的。马上有学生说出了遂溪的孔圣山——儒美遂溪和建新镇的苏二村。随后教师播放遂溪孔庙的视频,并依据视频设计了相关问题:遂溪孔庙的重建对遂溪经济、教育、生活等方面带来什么影响?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讨论,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知感和自豪感。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讨论,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知感和自豪感。随后也展示了苏二村是当年苏东坡儒家大文豪被流放海南经过遂溪苏二村而留名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探讨儒家思想给苏东坡带来怎么的思想影响?这样的历史联系方式,既不牵强附会,又不流于形式。两者的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有一种亲切感,使历史的学习不在那么抽象、空洞。
㈡、通过开展乡土历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历史学科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课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各项实践活动。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将学习历史统编教材和学习乡土史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到社会大课堂里参观、考察,才能使学生感到历史“时近”、“地近”与己有关。
如在必修Ⅲ模块《“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用砖瓦木料,以其独特的取材、巧妙的构思、优美的造型享誉世界。但是像万里长城、赵州桥、应县木塔等都离我们比较远,无法近距离地了解其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怎么办?而在咱们遂溪由来自建新镇的同学介绍坐落于遂溪县城三十多公里外的富有孝节文化的周氏节孝牌坊,它没有优美的造型,但体现了传统孝节文化,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并在课外时间组织建新镇的学生实地参观了周氏节孝牌坊。背面分别刻“玉壶冰清”、“清标彤管”、“瑶池雪白”,清道光三年(1823年)为旌表本县潭畔村洪维屏妻周氏孀守不嫁,抚子成才而建。历史沉淀了先辈的优良传统:崇文重教、和谐共存,至今深深影响着遂溪人的生活。课堂上通过对周氏节孝牌坊介绍,使学生从身边现存的孝节文化进一步加深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是对他们的“建筑是对文化的体现与延伸”的情感态度教育。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乡土历史资源为历史课程服务,是历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必不可少的环节。历史学科的发展有待于广大历史教师通过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达成乡土历史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历史课程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遂溪县十三五课题【GDSSXX201904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稚勇、方明生編著..《社会学科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遂溪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