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形式涌现出来。这些教学形式有的是在过去教学基础上做的改良,有的是先进信息技术,有的则是较为创新的教学。这些多样化教学形式的产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本文立足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提出几方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理论研究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但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中偏重工具性,导致其人文性无法得到彰显。不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彰显人文性,也成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笔者有着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对此还算是有一些自己浅显的认识,以下仅将自己的思考归纳如下,还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阅读兴趣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有的语文知识,都是要通过阅读获取的。理解文章情感需要通过阅读,背诵课文、背诵古诗需要通过阅读。可见,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多媒体技术和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阅读变成了一件越来越枯燥的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实现单纯的沉浸式的文字閱读是非常困难的。在小学阶段,好奇心和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所以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的文字优美适宜朗读的文章,于是笔者就从网络上搜集到了这些文章的配乐朗诵的视频或音频。这些朗诵带有音乐且富有情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比教师单纯地读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自己朗读要好的多。而且,“模仿”是小学生,甚至是所有生命体所具备的天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在听到富有感情、真挚的诗朗诵后,小学生会去主动模仿视频和音频里的朗诵方式。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
二、创设语文活动,彰显人文性
我们知道,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段,长时间待在教室里埋头苦读显然不是太合适的学习方式。通过正常的上课方式确实能够彰显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更能够使其彰显得更加明显。笔者就经常开展一些语文活动,既能够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能够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释放学习的压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笔者组织过一次“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首先,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各种手段每人搜集一首和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歌,可以询问家中长辈,可以查阅书籍,也可以上网搜索。然后给学生几天准备的时间,将古诗熟读背诵。为避免学生懒惰懈怠,教师可以预先告诉学生会给予朗读好的一些小奖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有了。课上,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进行诗歌朗诵,当然教师可以在朗诵会一开始,先行朗诵一首,以作示范。当所有学生朗诵完毕之后,笔者还利用余下的时间给学生播放了几段网上找来的诗朗诵的视频,这些朗诵的片段明显比学生的要感性丰富得多。至此朗诵会结束。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从诗歌中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而且拓展了知识,学到看更多有关爱国主义的诗,可谓一举两得。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读书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最近读了哪些课外书,给其他学生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或者写一写读书的感悟。如此一来,既在读书活动中密切了学生的交流,锻炼了学生的梗概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又彰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三、开展实践活动,践行道德理念
学生在课本上读过了诸多的道德文章,学到了诸多的道德理论知识。但一个人的良好品德是要通过具体的行为去彰显的。德育教育不应该只是课堂上的道德观念的传授和道德理论的讲述,还应该带领学生到课堂外面去实践,在实践中强化认知,强化感受。
例如,我们在课堂中教导学生要乐于助人,这样才是一个大写的人,并通过故事或者其他方式告诉学生“给永远比拿快乐”的道理。但是学生始终缺少实践中这一步,就会始终心存疑惑:“真的是这样吗?老师说的对吗?”所以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到敬老院等需要帮助的人群身边,给予他们亲切的关怀和实际的帮助,真正切身体验帮助他人获得的内心的满足和愉悦。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课堂上一再的理论重复要更加有效。我们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知,释疑解惑。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希望诸多教师能多多留意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参考文献:
[1]胡华杰.奏响有效教学的旋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67-68.
[2]王妍平.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时代教育,2012(24):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