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凯欣
【摘要】国学经典经久不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启蒙的阶段。这一阶段所学、所悟将为其人生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教育就是教化人心、铸魂育人的过程。在人生启蒙阶段中开展国学经典活动,让小学生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领悟“仁义礼智信”,并在多彩活动中不断践行,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国学经典作为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精髓,支撑中华民族经历战乱、民族危机而绵延至今,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国学经典一代传承一代,渗透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支持着中国人克服一个个难关。
这里我们讨论的是狭义的国学,一般是指以先秦经典以及诸子百家之学为根基,并涵蓋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作为其中代表的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内修个人,外治国家,影响历朝历代并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如,国学经典著作《三字经》中提及“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可以看出古代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仁义礼智信”的推崇,这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在出生时,他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不过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在于后天的培养。小学时期(6-11岁)正是处于巩固、扩展婴幼儿时期(0-6岁)养成的习惯的阶段;是培养幼儿学习习惯、规范行为习惯,形成社会交往习惯、生活自理习惯等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接触、学习国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影响他们个人行为习惯以及个人品格;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国学经典作为一个有效的渠道,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塑造个人;作为一个优秀的向导,引领他们更好地走向未来。
一、创设环境,在国学中感知生活习惯
学校环境是小学生发展成长过程中除家庭环境以外最主要、最关键的环境。它通过教学设施等显性特征与学校文化等隐形特征共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它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培养、形成,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结束了幼儿园的“抚育”式生活,进入小学“自主自立”式的校园生活,学生没有幼儿园时期保育员的协助,更多的是自理,在独立中形成个人行为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基本自理能力,只是缺乏“提醒”和“自律”。这个阶段正是强调日常行为规范的关键时刻。
学校可以在教室、走廊、楼道等场所展示国学经典宣传素材,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熏陶学生,让学生走在校园能随时观摩国学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国学经典所倡导的优秀生活习惯,内化形成自己的良好习惯。例如,《论语》中《颜渊篇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附上生动有趣的配图或解释,将难懂晦涩的文言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教育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意识,吸引学生阅读、理解,达到教化学生的目的。
除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还可以举行多种形式的国学结对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国学经典为楷模,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如引导学生建立行为规范小组,效仿《三字经》中的“孔融让梨”“五子登科”“黄香温席”等经典故事,组员之间以经典故事主角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学习向导,相互监督提醒,向模范靠近,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多元研读,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现代教育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兴趣或乐趣的学生,或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无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也更加迅速。”
国学经典采用的是古代汉语,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使用的都是现代汉语,国学经典的古诗文对他们而言具有距离感,理解难度大,会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有必要合理设置不同形式的读经活动、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活动,减少学生与古典诗文阅读理解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读经活动包含朗读、诵读、吟读、唱读等,加上节奏、配乐,使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对国学经典的记忆与理解。课本剧,需要先把课本内容消化,再根据其特点编出符合要求的课本剧,最后通过内化转换成自己的内在的素养演绎出来。这个过程含括了“认识——理解——内化——输出”。当学生在揣摩剧中人物时,就是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当学生演绎的时候就是一个内化后、输出的过程。演绎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代入、“身临其境”穿越时代理解国学经典。举办国学经典课本剧校园竞赛活动,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好胜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创作演绎的过程中完成对国学经典的认识——理解——内化——输出,既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焕发国学经典的生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道德认识普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加,逐渐走向独立,开始形成他们独立的人格。而国学经典是汇聚千年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如果能多渠道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熏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接受优秀国学经典的洗礼,并以之为道德导向,将逐步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小学生汲取国学经典文化的养分,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16-08-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2]胡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孩子[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