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教的三次进化

2020-12-07 06:00张卫星
江西教育B 2020年11期
关键词:张饼个面烙饼

张卫星

导 读:

顺学而教,即顺着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烙饼问题”时,笔者经历了三次改进。第一次改进求“稳”,让模型稳妥构建;第二次改进求“全”,让模型构建充实;第三次改进求“通”,讓模型构建融合。第三次改进的创新体现在学习视角、价值取向、学习资源、学生立场、共享意识五个方面。三次改进,三次进化,是对教学现代化的一种生动诠释和创新应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顺学而教成为当下的教学主流。顺学而教,即顺着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那么顺学而教的内涵是什么?前提条件是什么?和教学现代化有什么关系?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以“烙饼问题”教学的三次改进为例,呈现顺学而教的进化过程,阐述自己对顺学而教的理解。

一、定向模拟,稳建模型——第一次改进求“稳”

(一)呈现过程

2014年下半年,学校举行“有效建模”数学主题教研活动,由一位青年教师借用笔者班级执教“烙饼问题”一课。由于教师没有厘清教学思路,再加上学生模拟烙饼时间过长,时间到了还没有完成“烙饼问题”的模型建构,导致当天的配套作业没有完成。作为科任教师,笔者只能重新教学这节课。

为了不重蹈覆辙,笔者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决定把教学重心放在“烙3张饼”上,学生只定向模拟烙3张饼的方法,1张、2张饼的烙法由笔者演示完成,剩下的时间让学生推理烙4~10张饼的方法和所需时间。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1,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锅内每次烙2张饼最省时间。

生:双数张饼都是2张2张同时烙,很方便!单数张饼要2张、3张交替烙,有点麻烦!

生:饼增加1张,所用时间就增加3分钟。

生:所用时间=饼的张数×3分钟。

生:所用时间=饼的张数×烙1个面的时间。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预设的规律全部被发现。于是,笔者顺势提炼出“烙饼最少时间=饼的张数×烙1个面的时间”的规律。

(二)反思效果

建构“烙饼问题”模型后,从作业情况来看,效果比预设要好。但随着教学的深入,笔者发现,第一次改进建构的模型有缺陷——每次烙3张或3张以上饼时就不适用了。究其原因,是求“稳”心切所致。第一次改进基于“烙饼张数”这一视角,侧重于定向模拟,导致模型建构不够完善。为弥补这一缺陷,笔者只能在新课之后再补充一节拓展课。但到2017学年的时候,笔者发现这样处理多了一个课时,性价比不高,再加上第一次改进更多的是着眼于教,顺学味道不浓,于是“烙饼问题”教学就有了第二次改进。

二、一压一拓,充实模型——第二次改进求“全”

(一)呈现过程

为了在一节课内完成“烙饼问题”教学,笔者绞尽脑汁,最后决定适度压缩前面教学时间,有意识地安排如下这道拓展练习:妈妈要烙6张饼,每张饼两面都要烙,烙1个面要3分钟,如果每次锅内能同时烙3张饼,那么烙完这些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师:这道练习和刚才的练习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每次烙2张饼,而这里每次烙3张饼。

师:烙法不一样了,还能用刚才提炼的模型来解决吗?

生:应该可以!3×3=9(分钟)。

生:烙法变了,应该不行吧!

师:到底行不行?我们可以用画示意图的方法验证一下。

(学生开始在作业纸上画示意图,笔者把其中一个学生的作品呈现在投影上,如图1)

师:两次就烙完了,一共需要几分钟?

生:一次3分钟,两次3×2=6(分钟)。

生:烙法变了,计算方法也要变!

师:对!刚才我们提炼的“烙饼问题”模型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每次烙2张饼。如果每次烙3张或3张以上该怎么办?

生:用画示意图来解决。

师:画示意图有时候很麻烦,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学生一下子沉默了,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于是,笔者趁机出示表2)

以表2为载体,笔者和学生共同提炼出“烙饼最少时间=饼的张数×2÷每次烙几个面×烙1个面的时间”这一新模型。虽然这节课用了将近50分钟,但总算建模成功。课堂小结时,笔者明确告诉学生:“当每次烙2张饼时用‘烙饼最少时间=饼的张数×烙1个面的时间这一模型;当每次烙3张或3张以上饼时用‘烙饼最少时间=饼的张数×2÷每次烙几个面×烙1个面的时间这一模型。”

(二)反思效果

第二次改进,提炼出两个“烙饼问题”模型,能应对所有的“烙饼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对配套作业,比前次教学效果更好,性价比更高。

但静下心来思考,发现第二次改进存在4个不足。一是资源意识不强,第二次改进使用PPT较多,板书内容较少,导致一些学生练习时找不到参考依据。二是模型缺乏联系,第二次改进构建的两个模型前提条件不同,再加上两个模型之间内在联系不强,导致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模型,尤其是第二个模型过于冗长,一些学生难以透彻理解问题。三是过于求“全”,第二次改进时“饼的张数”和“烙饼次数”两个视角兼顾,侧重于充实模型,导致模型构建较复杂。四是顺学力度不够,第二次改进虽然关注学生的学,但关注教的成分居多。

鉴于上述4个不足,如果遇到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估计很长时间也建不了模型。而2019学年笔者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只能进行第三次改进。

三、转化视角,沟通模型——第三次改进求“通”

(一)呈现过程

事实上,“烙饼最少时间=饼的张数×2÷每次烙几个面×烙1个面的时间”这一模型最具普遍性,可以解决小学阶段的一切“烙饼问题”。只要我们将这个模型适度简化,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加以分解,就能事半功倍。于是,笔者决定从“烙饼次数”这一视角入手,重新设计教学,构建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新模型。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有什么发现?

生:同时烙饼可以节省时间。

生:我发现“烙饼次数×烙1个面的时间=烙饼时间”。

師:对!烙饼最少时间=烙饼次数×烙1个面的时间。

师:1张饼有2个面,以3张饼为例,想一想烙饼次数怎么算。能列出算式吗?

生:1张饼有2个面,3张饼有6个面,一次烙2个面,需要烙3次。列成算式是:3×2÷2=3(次)。

师:为什么先乘以2,又除以2?

生:因为每张饼有2个面,所以要乘以2;因为每次烙2个面,所以要除以2。

师:嗯!现在大家知道怎么求烙饼次数了吗?

生:烙饼次数=饼的张数×2÷2。

生:不!烙饼次数=饼的张数×2÷每次烙几个面。

生:对!每个饼有2个面是固定的,而每次烙几个面要看题目要求,所以把“÷2”改成“÷每次烙几个面”更合适。

(至此,“烙饼问题”模型建构完整)

师:要求烙饼最少时间,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齐):要先求烙饼次数,再求烙饼时间。

(最后,笔者把板书补充完整)

(二)反思效果

课后的作业效果让笔者意想不到,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都会做了。在这一单元测试中,这一学期成绩是近几年最好的(试卷相同),第二次改进后平均分提高了近4分,第三次改进后平均分提高了近6分。而第三次改进的班级学生是近几年学习基础最差的,但取得的成绩却是最好的。可见教师的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才是构建省时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毫无疑问,第三次改进是最成功的。只要我们稍加横向比较,就会发现它与前两次改进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三次改进力度最大,其创新性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学习视角,第三次改进是在充分研读学情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捕捉到“烙饼次数”这一视角,构建的两个“烙饼问题”模型有前后依存关系,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二是价值取向,第三次改进专注于“烙饼次数”,探索“烙饼次数”与“烙饼时间”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构建两个融为一体的模型,求“通”。第一次改进求“稳”是为了保底,第二次改进求“全”是为了效率,第三次改进求“通”是为了素养。三者相比,求“通”价值最高。三是学习资源,第三次改进只是在烙3张饼的时候用PPT动态演示,其余重要信息都在黑板上有序呈现,适合学生随时参考和回顾。同时板书结构与“烙饼问题”模型结构一致,有利于学生快速建模。可见,第三次改进是把板书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加以利用。四是学生立场,第三次改进着眼于让学生学得轻松,更多关注学生学的品质。五是共享意识,第三次改进笔者有意识地把“烙饼问题”的板书在朋友圈发布,有些教师直接采用这种教法。

(三)提炼主题

第三次改进的成功在于学生立场的充分确立。如果说学生立场是一种教学观念,那么顺学而教就是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经历三次改进,顺学而教的内涵、前提以及它与教学现代化的关系也就明朗了。

1.内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着力破解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第一次改进从研读教材出发,控制模拟烙饼的时间,保证“烙饼问题”模型顺利建构。第二次改进设计拓展练习,借助画示意图和预设表格建构第二个模型,充实“烙饼问题”模型。第三次改进从“烙饼次数”入手,重新构建出两个简短、关联的模型,以新视角充实板书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参考,把学习成果在朋友圈发布,让更多教师和学生受益。

2.前提。第一次改进实质上是对研读教材不到位、教学思路不清晰等教学行为的改进,第二次改进实质上是对教学缺陷的一种弥补,第三次改进实质上是对学习烦琐的一种改进。一句话,三次改进都是基于对本班学生现实学习问题与结果的反思。教师只有直面问题,不断反思,顺学而教才能更接地气。

3.关系。顺,即顺着学生的思路、立场、视角设计并展开教学,第三次改进中以“烙饼次数”为视角展开就是一种有价值的顺。教,即针对学生现实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一些学生认可的方法,第三次改进转换视角,把板书作为一种学习资源,让学习成果共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教。顺学而教,即顺着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是一种创新视角下的教学现代化,是对教学现代化的一种生动诠释和创新应用。

总之,顺学而教是不断发展的,犹如“烙饼问题”教学的不断改进。三次改进,三次进化,成就高品质的顺学而教。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田市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张饼个面烙饼
让锅别闲着
——烙饼问题
正方体的展开图
怀念烙饼
香喷喷的烙饼
正方体的展开图
烙饼
烙饼的学问
正方体的N个展开图
“烙饼问题”教学实录
经历活动过程 积累无形经验
——《烙饼问题》教学实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