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向传统文化“借一杯羹”

2020-12-07 10:03陈亚东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传统文化发展

陈亚东

摘要: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要向传统文化“借一杯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三观”。语文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素养  发展

当今时代,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向传统文化“借一杯羹”,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有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建设,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依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依托教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在各个环节中渗透传统文化,以保证学生可以接受到应有的文化洗礼。小学语文学科选录的教材大多是古今外优秀著作,对小学生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师结合教材内的诗词歌赋与民间谚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意象美。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带领学生走进优美的诗篇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达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风筝》一文时,教师课前导入,为学生们讲解“风筝”的发展历史。教师:中国的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筝寓意着吉祥与平安,制作风筝是一门民间艺术。接下来,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一下文章中讲述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学生听完教师的讲解后,对风筝产生了很大的求知欲,带着好奇心去阅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文中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绪变化,在阅读完课文之后使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讲述文章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拓展教材内容,利用教材内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的文学经典,学习古人的处事方法,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走进古诗,感受文化精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古诗是最具传統文化色彩的作品,古诗用词精炼,意境优美,对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熏陶作用。教师开展古诗教学活动时,要带领学生走进古诗,感受古诗词的意蕴。学习古诗首先要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历史年代、人物生平,学生在了解古诗的过程中走进当时那个年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

例如,在教学《清明》这首古诗时,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古诗中“魂、牧、遥”等生字的正确拼读,给学生预留时间熟读古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的字义较难理解,学生反复朗读后结合课后注释可以大致了解古诗讲述的内容。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时,融入传统文化,介绍民俗节日——清明。教师: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作“清明”,你们看到题目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清明节。教师: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节写下的,大家知道清明节是什么节日吗?有什么习惯?学生:清明节会去祭拜去世的人,还会吃鸡蛋,有的地方还会把动物的角涂成红色。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分享自己知道的习俗,教师趁热打铁向学生们科普更多的节日习俗,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讨论完毕,回归正文,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诗句内容,体会杜牧在古诗中所写的“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愁闷之情,然后在“借问酒家何处有”的疑问和“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回答中感受诗人心情转换的过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感受古诗的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人的很多兴趣爱好与思维方式是在幼年阶段形成的,小学生在成长阶段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师想要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首先需要学生们的积极配合,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要大得多。教师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创设有趣、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文搜集资料,在课堂教学活动上让学生先讲一讲自己搜集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生生之间完成传统文化的传递,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故事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开展趣味阅读活动,用座谈会的方式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四、五人一个小组,小组内交流自己知道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学生们围绕“盘古开天地”这个话题,讲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有趣的故事,教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现知识共享,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内容,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我们觉得是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课文内容阅读中,被文章中有趣的内容所吸引,对远古时期的历史产生浓浓的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书籍,为学生推荐《山海经》这本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内有很多有趣的文章,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更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写字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整合教学材料,找准时机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挖掘资源,重现历史魅力

教材中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较少,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还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挖掘更多的资源,将课外传统文化知识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可以使用视频软件为学生还原历史,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过去那些年代发生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让传统文化实现它真正的价值。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挖掘教学资源,搜集圆明园毁灭前的图片,下载“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然后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生先是被圆明园的亮丽辉煌所震撼,然后被视频中那些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践踏、烧毁圆明园的画面所愤概,教师导入课文内容,让学生带着满腔的愤懑去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在讲解圆明园的辉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渗透传统文化:向学生们介绍我国园林建筑的特点,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又是怎样的壮丽恢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篇课文的题目虽然叫作“圆明园的毁灭”,但是全文大部分内容都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昔日辉煌的不仅是圆明园,还有我们的泱泱大国。教师借助教学资源重现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小学生社会经验少,知识面较窄,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挖掘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普及更多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可以重现历史的魅力,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必要,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信仰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芳.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

[2]庄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探讨[J].考试与评价,2019(10).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传统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