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晓 晨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膝关节是人体主要的负重关节之一,在人类站立、行走、跳跃等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若此关节发生病变,将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膝关节严重病变的有效方法,使用人工关节替换原有病变关节,可恢复关节结构,有效缓解下肢力线[2]。但TKA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休养,加之患侧关节制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风险较大[3-4]。因此,有效防治TKA术后DVT形成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我们探讨了预见性护理联合运动疗法对TKA后DVT形成的预防作用,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01—2020-01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TKA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100例,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52~78岁,平均(65±8)岁;其中骨关节炎3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3例,创伤性关节炎22例,基础病诊断均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5]中相关标准,并符合TKA治疗条件:膝关节屈曲畸形<30°、内翻<20°。排除合并肺功能障碍、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伴有精神疾病患者。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1 预见性护理方案
①术前:对患者DVT发生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及时矫正高危患者不良认知,疏导患者不良情绪,降低术前心理应激,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②术中:术中避免野蛮操作,加强监测,规范使用下肢止血带,并做好非术区皮肤保暖;③术后:术后患肢弹力绷带包扎以能插入一指为宜,不宜过紧;回病房后协助患者摆好体位,促进静脉回流;密切观察患肢状况及足背动脉搏动,如有异常及时排查;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观察是否存在出血征象;嘱患者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忌食油腻;每日饮水量不低于2 000 mL,以充分稀释血液。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运动疗法对术后康复的重要性,监督患者按时按量完成运动训练方案,增强下肢功能,促进静脉回流,降低DVT发生风险。高危患者应及早穿戴弹力袜,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
1.2.2 运动疗法
①肌力训练:指导患者术后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训练,每组10次,每次持续10 s,每日2组;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的伸屈运动,为下床活动做准备;术后第2天进行直腿高抬训练,股四头肌力达3级或以上,即可下床步行及练习负重站立等;②关节活动度训练:协助患者进行膝关节伸直训练,每天1次,每次5 min,连续2周。
于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2个月时分别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含量;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术前及术后1周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及DVT发生情况。
术后2周时PT、APTT较术前缩短,FIB、D-D含量明显升高(P<0.05),术后2个月PT、APTT较术后2周显著升高,FIB、D-D含量明显下降(P<0.05)(表1)。
表1 手术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本组患者术后1周时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术前及术后1周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期间无DVT发生。
患者TKA术中使用止血带及局部肿胀容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术后需较长时间卧床及肢体制动,下肢活动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腔内凝血酶活化,使得静脉回流障碍、机体高凝状态,导致DVT发生风险骤增[6-8]。有效预防TKA术后DVT形成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我们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运动疗法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全方位防治干预,通过对患者的精准评估,制定系统的护理干预方案,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防止DVT形成。术后配合科学合理的运动疗法,使膝关节周围肌群协同收缩加强,血液流速加快,可达到预防DVT形成的目的[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后2周时PT、APTT较术前缩短,FIB、D-D含量明显升高(P<0.05);术后2个月PT、APTT较术后2周显著延长,FIB、D-D含量则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时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期间无DVT发生。表明预见性护理联合运动疗法可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加快下肢静脉血液流速,有效预防TKA术后DVT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