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平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普外二区,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常见小儿多发病,该病因腹腔内容物由腹股沟管向外突出所致。若处理不妥善则会给小儿成年后运动功能、生殖能力带来影响。当前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术成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切口小及安全可靠的优势[1]。然而临床资料[2]显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率较高,认为保守手术方法、结扎线选择及患者数量的增加是造成术后复发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本文选取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296 例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探讨导致该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术后复发几率。
选取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2017 年1 月至2019年2 月收治的296 例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资料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术前全面检查诊断确诊为腹股沟斜疝,其中完成389 侧手术。男264 例,女32 例;年龄4 个月至14 岁,平均(3.29±2.85)岁;右侧腹股沟斜疝128 例,双侧发生者93 例,左侧腹股沟斜疝者75 例;术前疝囊嵌顿者34 例。
整理296 例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导致其术后复发的各种危险因素,内容为术前是否发生疝囊嵌顿、年龄、病程、疝囊部位、结扎线是否可吸收、内环口直径等,观察记录其复发情况,并行单因素分析和非线性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 处理分析所有数据。单因素、非线性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均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296 例腹股沟斜疝患儿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15 例,术后复发率为5.07%。术后半年复发6 例,占复发总数的40.0%;术后1 个月内复发4 例,占总复发数的26.7%;术后1年后复发5 例,占总复发数的33.3%。复发患儿均行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处理。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内环口直径等因素同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关系明显,且同年龄、内环口直径呈正比例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线是否可吸收因素与术后复发关系显著,可吸收结扎线复发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斜疝患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单因素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扎线、年龄、性别、内环口直径等因素为变量进行非线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扎线、患儿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腹腔镜下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的独立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斜疝患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复发多因素回归分析
斜疝是特殊解剖畸形,因腹膜鞘突未闭导致腹腔内容物突出所致,通常难以自愈,若不及时治疗将给患儿成年生育功能和运动能力造成影响[3]。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是小儿斜疝治疗的主要主张。因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腹肌逐渐增强,所以行简单的疝囊高位结扎术闭合鞘突即可治愈小儿斜疝。当前,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因其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随着临床实践,该手术术后复发率及手术适应要求等问题也越发突出。本文对斜疝患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有学者[4]指出,斜疝患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同患儿年龄相关,3 岁内患儿因其腹股沟肌肉组织薄弱,不会在结扎疝囊时因张力而阻碍疝囊扎紧而导致复发,而超过3 岁患儿的肌肉组织已发育得较为强健,结扎时能够产生较大阻力而不易扎紧疝囊,从而导致复发。也有文献[5]显示,腹股沟内环口直径也是导致其复发的高危因素。内环口直径大时其表面筋膜与肌肉薄弱,患儿术后在腹泻、便秘及咳嗽等导致腹腔内压力突然增加,使结扎线作用压力突然过大造成扎紧疝囊滑动脱出,从而造成复发。本文对斜疝患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年龄、性别、内环口直径、结扎线等因素同术后复发的关系密切,同术后复发呈正比例关系(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收式结扎线、患儿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儿年龄越大或内环口直径越大,则复发风险越大。如果结扎术中所用结扎线为可吸收式则其复发风险增加。这可能因可吸收先在形成内环口疤痕前已被肌体吸收,造成结扎疝囊口不牢固,进而引起复发。
综上所述,斜疝患儿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主要由内环口直径、年龄及应用可吸收线等,应针对此高危风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改良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方法,以降低其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