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前言:为了全面落实复兴民族的历史重任,就需要将青年大学生作为着眼点,在立德树人的维度下,针对他们提供深层次的教育引导、体制保障、实践养成。久而久之,令他们有能力、有意识地加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等事务之中,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中的所有领域之中,从而转化为基层民众的情感认同和日常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的领导地位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规范基层民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集合一切社会力量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响应时代主题[1]。在此期间,尤其需要青少年群体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积极参与改革创新活动;同时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础,针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日以继夜地规范管理,呈现出更加伟岸的精神面貌。
究竟怎样全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中的引领功效,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令他们自觉树立起规范化的政治理念、立场、信仰,不断学习并转化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是目前急需我们深思的时代课题。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首先,政治信仰不够明确。某些大学生无法做到长期自觉学习和理解马列主义等基础性理论,反而经常上网去关注一些西方的腐败思想。长此以往,便丧失了应有的政治辨别能力,无法全面理解如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国际的格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变得愈来愈狭隘。
其次,理想信念薄弱。许多大学生开始淡化了理想信念,特别是在学业方面,比较倾向于实用主义方向,关于人生坐标则显得愈来愈模糊不清。
再次,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未能凸显。一些大学生未能及时理清传统和现代的辩证关系,基本上只钟情于西方文化,盲目地崇尚个人主义,关注成功带来的一系列物质价值。
最后,不能坚持道德底线。某些高校学生尚未形成清晰的是非道德标准,经常会引发不够文明诚信、不分美丑善恶的不良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便急需对高校学生群体展开深入性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从而令他们懂得时刻自我反省,及时重新选择和树立起标准化的价值理念。
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冲突,也在高校之中得以体现,特别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条件下,使得许多大学生频繁引发不文明行为。如不以作弊为耻,反而以不被抓到为荣;不以奢侈浪费为耻,反而痴迷于追求一系列超过自身负担能力的奢侈品;再如滋生出炫耀性和超前消费状况,产生在校园中拼爹、炫富等不良行径,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由此变得更加扭曲[2]。如若长期无法得到纠正,就会威胁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所以说,各大高校须积极深入性地开展三观教育和引导,集中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净化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表达,包含国家、社会、个体等诸多层面。而纵观立德树人的德字,其可以延伸出诸多含义。微观层面上强调个体应该具有的思想品德,宏观方面则囊括了个体的私德和社会的公德,以及国家的大德。透过对比观察分析,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方面比较一致,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统一的方向,即为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培养输送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
一直以来,对待立德树人问题,大部分认为就是由教师负责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对于教师德方面的影响则始终忽略。须知相比其余职业,高校教师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效果方面,有着较大的职责和影响意义,可过往一直要求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却没有同步针对他们的职业道德底线做出规范。今后须严格声明,针对教师师德失范现象进行大力整治,一旦说引发的后果较为严重时,则直接撤销相关人员的教师资格并予以特定程度的党纪处分。在此期间,要求各个高校教师时刻严于律己,做出好的师表形象,将教书育人和自我规范等有机结合,始终秉承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原则,大力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领更多大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和落实者。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在课堂教育中进行立德树人。归根结底,就是要上好思政课。须知高校设置思政理论课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价值观教育,因此,相关教师须时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自然地融入到平常的思政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发挥好思政课堂的主渠道功效。毕竟思政课始终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更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一切教育从业者不可推卸的重大使命,因此需持续加大对思政课程建设的关注和认识,积极利用好思政课堂这类核心阵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会学生立德树人。
第二,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专业课程的融合度,真正做到智育和德育并举。须知高校专业课程当中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资源,同时具备内隐性特征,属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载体,作为优秀的高校教师,当深入挖掘这些教材内容,积极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课程内容融合,从而避免培育价值观期间出现假大空、孤立讲诚信和片面说公正等消极状况,而是令整个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实实在在。希望相关专业教师都可以守好各自的岗位职责范畴,及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贯穿到专业学科教学之中,产生较强的协同效应,令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的同时,促进智力和道德素养的同步完善性发展。
第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题,在校园中营造出立德树人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各个高校当灵活使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媒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讲解,进一步令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改造。归根结底,就是主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凭借丰富的生活情境、有趣的体验过程等,有序地呈现出来,令学生在观察和感受之后,逐渐做到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
第四,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集中性优化师范生的道德素养。就是说要基于此来加深师德养成教育。具体方法表现为:及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师范专业教育体系之中,融入到教师入职前的培养、准入和入职后的培训、管理等流程之中。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师范生属于各大高校教师队伍的后备储蓄力量,针对师范生进行培养期间,不可单纯限定在教学内容和指导技能传授上,同时还要督促他们时刻修正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定期考核和评价他们的品德修养,从而为他们日后教学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做好准备工作。
第五,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倡导各个家庭科学合理性地开展子女教育。家庭始终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们的首任教师,有责任给孩子们讲好第一堂课,辅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须知开展好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工作,包括家庭、院校、政府、社会等等,都有责任,而所有责任能够落实的基础还在于家庭教育,只有塑造出良好的家庭风气并使用妥善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够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养成产生一定的助推效果[3]。所以说,各个大学生的父母们,也应该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伟大任务,积极地与学校、政府、社会等合作,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形成更强劲、更系统的合力。
结语: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如何,将直接决定今后整个社会的发展前景,而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选择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力度,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各大高校应始终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围绕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及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科教育、日常管理服务等流程当中,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培育路径。久而久之,培养出更多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给他人做出必要的榜样示范作用,从而净化整个社会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