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语莹 罗 神
(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 湖北黄石 435000)
近些年来,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改革,医院出现了人才流失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发展。一方面,会给人才流出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会影响医疗团队的稳定性,不利于整个科室的团结和发展。本文基于此,对X医院2016-2019年人才流失的数据进行分析,希望能寻找到X医院人才流失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X医院是某地级市的三甲医院,也是该地级市唯一的一所三甲医院。在2016年离职27人,2017年离职31人,2018年离职38人,2019年离职40人。从2016-2019年总共离职136人,其中在编41人,聘用制95人。核心人才(中高职称)39人,占28.6%,青年后备人才(硕士及以上,35周岁以下)27人,占19.8%。
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得出X医院人才流失呈现以下的特点:首先,核心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的流失率偏高。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才流失率远高于初级、中级职称的人。而通过对他们的后续调查我们发现,这些人才大都被省会城市的大医院或者外地的民营医院挖走。这些医院会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和高额的工资、安家费等福利待遇。其次,护理人员的流失量非常大。大多数护理人员是没有事业编制的,对他们来说哪里的工资待遇好他们就会去哪里,对于单位的归属感不强会导致护理人员的离职。
笔者对离职人员的离职报告以及对其中一些离职人员进行访谈,归纳出了以下一些原因:
事业单位编制有限。X医院的事业单位编制有限,除了以前进入医院的“老人”以外,新进入医院的医护人员,很少能够拥有编制,没有编制,在很多人眼里这就不是一份铁饭碗的工作了。在现在,聘用制用工成为主流的用工方式,没有了编制,在很多人眼里,去哪工作都一样,哪个地方给的工资高就去哪里工作。
绩效、薪酬制度与发展不匹配。目前,医院的薪酬制度滞后于单位的发展速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多劳多得,随着医院经营模式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绩效分配制度与现状的不匹配程度越来越高。这种矛盾存在于整个单位的发展过程中,绩效分配制度有时成为单位发展的阻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员工的发展。X医院是公立医院,绩效体系的调整和变革需要克服更多的阻力,这不仅来自医院部门,也来自卫健委和上级单位。当矛盾加剧到一定程度时,部分员工会选择离职,导致人才流失。
医护人员的事业心。X医院的地理位置和城市水平使其不可能满足员工的职业愿望,他们经常选择在其他省会医院或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任职。这些医院的科研经费远远高于X医院目前的科研投入,在这些医院,他们可以有更广阔的舞台展示自己。而在X医院,受科研经费和环境限制,自我价值难以实现,为了实现个人职业规划,一些人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医院,从而导致人才外流。
统筹创新人才发展战略。人才战略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人才培养可以从更多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但培养出的人才能否一直愿意为本单位工作才是更关键的地方。用报酬留住人才,用情怀留住人才都是避免人才流失的方式。X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创新,综合利用各种途径,留住人才,促进医院发展。除了用事业编制留住人才外,还应考虑科研的投入、配偶的工作安排、房补、车补等全方位的途径留住人才,促进医院发展。
制定合理的绩效薪酬方案。良好的绩效薪酬方案能够激励员工,而不适合实际工作情形的薪酬方案会抑制员工的积极性。X医院应在原有绩效工资计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并不断创新。只要是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就应该支持。建立相关政策,建立灵活的人员考核机制,合理配置医院绩效。此外,实行同工同酬,提高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如果编制内员工与聘用制员工之间实现同工同酬,那么员工就不会那么关注编制,也能够在人才队伍中实现一定的稳定感。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护人员价值实现。受地理因素的影响,X医院医务人员在实现自我价值感的过程中,与其他大城市的医务人员相比,会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医院领导应引入企业管理的激励机制,并将其运用到医院员工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适度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员工自我满意度,缓解价值实现过程中薪酬失衡的问题。其次,X医院应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真正把患者健康放在首位,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文化建设的双丰收。只有这样,医院才能成为医患共同的家园,病人尊重医生和医院,医院和医生才能保护病人的健康,互利共赢。
本文通过对X医院2016-2019年人才流失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发现了X医院人才流失的原因在于事业单位编制有限、绩效、薪酬制度与发展不匹配以及医护人员的事业心,对此,笔者提出了统筹创新人才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薪酬计划以及加大医院的文化建设促进医护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从方方面面提高人才管理水平,才能避免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