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萍 章乃月 程 霞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深刻论述了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也给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要求:如何深刻理解苏区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如何理解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把苏区精神发扬光大?对于这些问题的回应,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具有重要作用。全面把握苏区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苏区精神是伟大的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是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宝贵教育资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苏区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要求、能力掌握要求和价值观塑造要求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
苏区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掌握要求层面的契合。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知识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苏区精神为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概念和讲透毛泽东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于概论课程的一条关键的主线,在“开学第一课”中讲清楚这个概论极其重要。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来在欧洲徘徊的“共产主义幽灵”后来徘徊到了中国并且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影响的第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理解理论的产生是有其特定的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当它徘徊到二十世纪的中国,必定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否则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而苏区精神的产生过程就是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加以运用。
苏区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能力培养要求层面的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能力要求的重要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概论课程的具体知识和实践活动安排来探索苏区精神产生的原因,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和有关著作感受苏区精神的内涵,这本身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并且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正确原则和方法。苏区精神产生过程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秉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凭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奔着“一心为民”的目标、通过“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努力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案例可供教师上课引用。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分析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区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观塑造要求层面的契合。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概论课程重要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的信念是我们“跨过一座座雪山”“征服一道道腊子口”的重要精神支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书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第323页做好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意。坚定的信念是苏区精神的首要内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那个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靠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经受住了国民党的剿灭和屠杀和“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质疑等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最终凭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团结带领全面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动人故事,都可以走进今天的概论课堂,为今天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提供重要支撑。
把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高校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是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伟大的精神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得到有效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第47页苏区精神作为“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是“跨越时空、永不过时”的,“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苏区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广大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主力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第54页所以,要把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红色文化的教育融入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专业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各项工作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做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学习者和红色精神的传承人。
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第220页,“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第313页。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抬头率不高、积极性不强、参与度不够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本身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各个方面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是高校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4]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主阵地。把“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可以通过教育把这种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力量,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立德”的目标;而且有利于通过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社会的本领,从而实现“树人”的目标。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5]在当今世界“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斗争,面临着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在这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发挥精神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求把苏区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高校的各种平台把苏区精神继承和发扬好。
借助云教学,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融入苏区精神。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为了既不耽误学业,又尽可能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广大师生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教学,这也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广大思政课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借助这次疫情催生出来的云教学模式,以求更好的把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把与苏区精神相关的内容通过设置抢答、问卷调查、在线主题讨论、微课录制等信息化的手段体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团队也可以在综合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出有苏区特色的在线精品课程,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融入苏区革命故事,从而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依靠主阵地,在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中融入苏区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讲活相关课程,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环节。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将苏区精神有机地穿插于理论环节,从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学案例的引用、作业设计等各个方面体现苏区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另一方面,在实践环节中以学生为主角,引导学生在精心准备和实施“作红色演讲、讲红色故事、读红色家书、唱红色歌曲、观红色电影”的实践活动中融入苏区精神的相关内容,积极做苏区精神的传承人和实践者。
依托文化校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苏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第331页校园文化和相关活动作为课堂的延伸,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主题文艺晚会、主题班会、纪念日活动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教室的文化专栏和校园公共区域的宣传专栏刊大力弘扬苏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