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晶
(白城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确实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滥用、乱用多媒体的现象广泛存在,甚至有些学校将是否使用多媒体成为评价教师课堂的一个硬性要求。这些现象的存在既不利于教学的发展,更不利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推进。因此,正确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为处于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给予注意的重要问题。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单一利用教材教学相比虽然有很大优势,但是教材教学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教科书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往往不能酣畅淋漓的表述历史事件,这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憾。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把教材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屏幕上,而是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服务于教材。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尽可能的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展现
知识,并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充,如此多媒体与历史教材才能相辅相成并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教师在每节课上要传授的知识很多,知识与知识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突出重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法。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本课内容对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课的重要内容较多,细碎的知识点更多,单纯的以讲授的方式会让学生感觉“云里雾里”,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点进行排序,深入探索,层层叠加,帮助学生理清头绪:“珍妮纺纱机拉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瓦特改良蒸汽机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交通运输业大大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 →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两大对立阶级→抢占世界市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而且能够在讲授中突出强调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这个重点。同样的道理,在突破难点时,教师也可以将头绪多、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对学生发起视觉、听觉等多向的感官刺激,以使学生顺利掌握这些内容。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关系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1]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但不能只为了展现多媒体教学而“因小失大”,失掉了根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整节课都是在“看”老师、课件、教材,应该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达到人机良好互动。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应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不能盲目注重课件的展示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学习新课前提出问题:“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从古代到现代都有了怎样的发展特点?”然后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观看之后找出当时社会的变化,如汉服、明朝服饰、长袍马褂、旗袍、中山装、满汉全席、西餐等,同时可以让学生探讨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此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只需加以引导,再配合多媒体就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使命感,自主投身其中,从而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培养出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多媒体的使用虽然具备很多传统教学达不到的优势,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使用多媒体的“度”。首先教师要处理好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只靠技术是无法奇迹般地解决教育系统面临的困难的,尤其应把技术与传统教育形式结合起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取代传统教育形式的独立手段”。[2]很多教师在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忽略了板书的书写,甚至不再书写板书。板书具有引导学生思路、吸引学生注意力等功能。因此,无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多么精美,板书都不应该被取代。此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不要盲目地追求课件制作的技巧。很多教师运用大量的图片、音乐、视频、色彩来渲染课堂气氛,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但实际上这些元素的运用却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造成了学生注意力分散,忽略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一定要明确,多媒体应该在适用的课堂上使用,而不是每节课必须要用,多媒体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更不可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要发挥怎样的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们如何去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应用会事半功倍,滥用则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