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芬
(贵州省毕节一小,贵州 毕节 551700)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育,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由于大多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低,教师应在课堂上为他们制订一套新的标准。例如,减少家庭作业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这些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客观地了解情况,耐心地引导,减少对他们的要求,当作业完成后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突破最近发展区,提高自身水平。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和减少问题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一致,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应盲目地对所有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一般学生会认为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则忽视或严厉批评。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导致一些学生被教师忽视,他们的潜能没有被教师挖掘。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类智能分为八类,我们的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数学和语文两种智力,而忽视了其他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应该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向良好行为转变。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就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努力成为其精神和情感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小学生已逐渐增强了独立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的说理,他们不满意教师高高在上的优越性,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现在许多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大多数教师都采用说教、谈话或严厉批评的方式,往往效果甚微。由此可见,教师的旧教育习惯已不再对学生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教师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个人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使自己拥有广博而深刻的知识,作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作为学校人际关系的核心要素,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更符合教师的期望和教学目标,对学校的积极转型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另外,作为老师,首先应该对这样的学生有一颗爱心,应该凭借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感情,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深入学生的内心,应该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责备学生。此外,对学生的问题应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法,多关怀,多倾心交谈,使学生能体验到老师的关怀。最后,教师应宽容学生,用理性思维来看待事物,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平等、民主、友好的和谐关系。
在学校里,学生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每个孩子都崇拜榜样,同龄人角色模型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可以帮助学生一起进步。尤其是在小学,我们可以看到,当老师表扬一个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模仿学生的行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在教学中,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可以采取好的榜样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观察好的榜样言行,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素质,示范教育的目的是为有问题的学生树立榜样,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把示范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质量传递给有问题的学生,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问题的学生,在榜样的领导下,将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并有后续努力的潜力,不断自我完善,逐步接近榜样的角色。此外,周围的同伴角色模型更具说服力和仿真性,与这些同龄人相比,有问题的学生更能受到启发和启发,有更多的决心和目标去争取。从这个角度看,榜样的力量在培养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良好行为中起着非常好的作用,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教师要想使班级管理更富有成效,需要学生与班主任积极配合,以及班级成员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还是落实到学生身上,需要班级成员都讲诚信、正气,知荣辱、懂感恩以及求上进,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想做到这些,增强其道德修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是有效的途径。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施展自身才华,投身到集体活动的同时,不断增强其为班级服务的热情。例如,教师组织班级读书角,可以收集一些有关感恩、励志、道德情感以及礼仪等方面的读物,鼓励学生在课余时候积极阅读。
总之,班级管理中应该更加重视有问题的学生的存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立多层次、多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作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应同时关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积极利用课堂文化氛围,为有问题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打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