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相城镇中心小学,江西 宜春 330800)
所谓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数学的基础知识点、技能、思维方式以及应用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要积极有效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推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反映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又以课堂教学最为明显。(一)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基本技能概念不清。传统的数学基本技能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数学核心素养。由于部分教师对于数学核心素养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将二者混为一谈,盲目地让学生反复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数学训练,以求学生能够熟能生巧,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然而,实际的教学成果与预期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这种手段对于小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来说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来说收效甚微。总之,核心素养不仅对学生的基本数学技能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一味强调模式化的数学训练,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二)主观狭义的定义数学核心素养应用范围。对于数学核心素养应用的范围,很多教师理解得非常主观、狭义,他们认为,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仅仅只有一小部分能起到相应作用。这种主观的定义,将直接影响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方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延伸,与教育部所提出的"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背道而驰。其实,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大特点,而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有机结合更是其宽泛性的体现,因为它不仅局限于数学意识,还涵盖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学习能力与创造行为等。因此,教师过于狭义的定义,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教师不应轻视任何一节数学内容,不能放松任何一堂教学课堂,要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史应该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并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数感。”数学意识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数感则能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科学的直觉。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不仅是学生数学态度的反应,更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反应。具备良好的数感及数学意识,使学生对数字及运算具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生活中各个方面所包含的数学特征,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懂得数学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几”和“第几”概念难以分清,于是我通过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几”和“第几”不同。大家早上来上学的时候可能有时候爸爸妈妈较忙,没有时间做早餐,我们爸爸妈妈可能会带着我们买早点吃。于是我创设了一个早点铺子,找了5个同学来扮演顾客,让他们按照先来后到站成一列,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排队买早点吃?从左起数,谁第二个能够买到早点?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意识。
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转变课堂教学的思想,摒弃传统教学课堂中的“灌输式”教学,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用这种方式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加容易的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例如:在讲解“平移与旋转”这部分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辅助课堂教学,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放映火车以及旋转木马等启动的片段,让学生根据这些直观的片段理解和掌握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点,这其中包含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以及性质等。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一般对学生讲课主要是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课堂会显得特别的枯燥无聊,学生同时也不易于接受,如果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讲一些数学文化故事,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与消化。比如讲解圆周率的时候可以将圆周率的发展进行国外和国内的对比,对于圆周率来说外国的发现与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发现要迟多少年,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将圆进行手工分割,从而推出圆周率是怎么得来的,这样可以教学效果更好。
培养与强化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该从日常教学中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与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视角看待生活问题,将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开展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