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社交网络与现实生活呈现的自我行为差异调查报告
——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

2020-12-07 14:27汪旻
魅力中国 2020年4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现实社交

汪旻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促使人口流动性加剧,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花在网络世界的时间不断增加,现实生活中与家人的沟通越来越少,朋友也在渐行渐远,同时内心感到孤独和沮丧,由此可见网络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语言、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深层次影响也在不断增强。矛盾的症结在于,互联网是一种交往技术,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但社会现实却表明网络交往会对现实交往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的群体性特征

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网络交往。网络交往由于其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迅速成为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将大学生网络社交心理分为认知型、娱乐型、情感型三类。所谓认知型心理就是大学生通过网络交往拓宽眼界从而扩展现实生活交往范围,这类群体在网络与现实交往中的行为差异不大。娱乐型心理指在网络交往中只是抱着游戏的心态给自己戴上假面难付真心,这类群体在网络与现实交往中的行为存在一定差异。情感型心理是指在网络交往中能够敞开心扉分享生活从而寻知己觅红颜,这类群体需要情绪宣泄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认可,往往在网络与现实中的性格差异较大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自我行为差异原因

(一)言论表达的自由度不同

根据调查真实信息的暴露量越低,言论的自由度就越高。匿名状态下的社交网络交流相对而言没有什么具体性,一个话题承接着另一个话题,实际上只是在进行信息传递。而现实生活的交际并不是抽象行为,我们需要察言观色,注意说话场合与发言时所代表的角色与地位,是一种有限制的“表达”。

(二)秩序建立的模式不同

网络空间是一个混沌体系,发言的形式是基于各种终端系统软件的设定,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平等表达的机会。社交网络就像一个滤镜,滤镜之下都是光鲜亮丽的自己。而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除了自我表达还需要有特定的话术技巧与规范。

(三)社交目的与取向差异

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与现实交往的行为模式之所以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社交目的不同。现实社交侧重于通过交往双方建立和维系一个长期的利益关系,而在社交网络上仅仅是为了通过交流获得一种满足感。

社交网站存在的本质不是对现实生活的补充也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而是商业资本运营下的低成本效率。我们在社交网络中和网友交互连接,获得的其实是一种比现实生活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社交心理满足。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与现实交往的交叉影响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限制,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必然会使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

(一)网络有助于排解大学生不良情绪

网络是大学生释放心灵的首选空间,也是目前宣泄和释放不良情感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社交平台,大学生只需要向外界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压力,便可寻求网友的安慰和理解。通过网络平台,增强自我管理与控制情绪的能力,保持相对平衡的心理,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发展。

(二)网络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自信心

基于网络平台的匿名性与平等性,大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可以和网友进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可能受到对方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压力存在自卑心理缺乏发言的勇气。不可否认网络交往对于大学生建立自信心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三)网络交往满足大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有限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因为生活习惯与性格差异等问题,无法与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使得原本就很狭小的现实人际交往圈变得更小了。网络交往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在这里能交到不同地区、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朋友,同时在现实交往中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在网络中都能避免。通过网络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认识万千世界、增长社会经验,也弥补了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不能满足的精神需要。

(四)真诚交往与假面表演的多重危机

1.目前用于约束网络交往的行为规范尚不健全,每一个参与网络的用户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存在放纵自我、任意说谎、欺骗伤害他人的不良行为。网民必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而大学生群体由于自身心智不够成熟,社会经验比较缺乏容易产生信任危机甚至陷入骗局。

2.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传统因素的制约,部分网民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这些交往主体经常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以至产生双重人格。

四、大学生网络与现实自我行为差异的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自身需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辨别觉察能力。

(二)家庭、学校教育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克服弊端,利用网络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相关行政与法律部门制定完善网络人际交往秩序的相关法规,有效打击网络犯罪。同时在社会确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既要保持网络运行的自由通畅,又要防止交往者彼此之间的行为越轨,造成过度侵害。

德国学者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陷入强烈的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社会各方应当化阻力为助力、更好地利用社交网络让大学生了解自己性格里的优势与劣势、感受自己被压抑在心中的真实需求以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现实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社交距离
漫画:现实背后(下)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