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2020-12-07 20:02:53李洁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弘扬

◎ 李洁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一带一路”是联通中西的贸易之路,更是中欧文明的交流之路。“一带一路”的核心要义是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交流互鉴,引领中华民族与世界互融,打造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为我国区域民俗文化的传承及弘扬搭建了新平台,提供了新场域,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必然大有可为,前途光明。

一、“一带一路”的文化意蕴

2013年,“一带一路”的相关理念被习近平总书记首提,而后“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热议。“一带一路”依托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光辉历史,立足和平,推动沿路各国经济合作,激活各种经济要素,实现经济要素的优化组合,发挥经济要素的最大效能,推进市场自由、健康发展。“一带一路”不但推进了沿路国家各种资源的共建、共享,经济深度合作、融通,在经济融合、融通的同时,文化也深度对接与交流,互相包容,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契机。古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相互理解与沟通,“一带一路”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2014年,“丝绸之路”被中国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文化交流的功能被进一步确定。“一带一路”既有了经济发展功能,更被赋予了文化的价值、文化传播的功效,更提升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与深度。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构想的形成是为了发展全球多边贸易,扩大开放,引领国与国之间经济深度合作及融通,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贸易关系,但在这种关系形塑的进程中,文化的包容、文化的互通及交流成就了贸易合作的基础,促进了不同国家的理解与合作,认同了互利、共赢的理念。因此,文化意蕴是“一带一路”的内在要素,不同地区人民在经济交流时,文化也渗透其中,不同文明互鉴,海陆文明交汇,这都为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台。

二、“一带一路”为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一带一路”各国都奉行与认同“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以文化多元性为共同遵循。这种思想及理念可以为区域民俗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让区域民俗文化大放异彩。具体如下:

(一)区域内文化交流互融思想的更新

“一带一路”汇聚了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认为“一带一路”不是单一维度的经济概念,不能只关注经济层面的互通、合作。人类要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并使这种好愿景有可持续性,必然不能脱离文化,让文化“不在场”。“一带一路”秉持共享、共建、开放理念,借助沿线各国的优秀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国家文化、地区文化积极开展交流、对话、互鉴,构建区域性的现代文化,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共创现代文明的发展新途径。因此,区域文化、民族性、现代性为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生发及拓展提供一个新通道。

(二)区域内文化的需要不断放大

现阶段,国内外物质文明丰盈而精神文明相对匮乏,由于“文化同质”现象日趋严重,现代文明正逐渐面临丧失多样化的困境。[1]快节奏生活让人们身心俱疲,迷失自我,自我价值追求泯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精神生活被遮蔽,出现荒芜的景象。人们日益渴求田园牧歌般的浪漫生活,物质的满足可以为精神生活的提升夯实基础,让古老的文明展现现代风貌,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滋养人类的精神世界,弥补精神空缺,重新“在场”。通过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不断发展,时代内涵、民族性特征更为明显。在“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推进过程中,民俗文化可以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也是推进区域文化发展及繁荣的重要推手。“一带一路”构想中,文化繁荣及发展是主要目标之一,古老的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域民俗音乐文化不但容纳了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容,而且以音乐为形式反映民族文化内容,易于为区域人们所接受与认同,更便于传播与大众化。因此,区域民俗音乐文化能够满足区域人们的文化精神需求,推进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增长,普及化趋势不断增大,“一带一路”带来的文化放大效应明显,这让区域民俗音乐文化有了更多的受众。

(三)区域内文化之间的联结性更为密切

“一带一路”突出的是多民族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共生及发展、繁荣,是一个多民族、多国家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随着沿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经济发展,文化的内嵌性与互融性必然越来越强,越来越密切,必然要逐步形成文化的共享机制,每一类民族文化都可以在这个共享机制内发挥自身的作用,体现自身所在国家、民族文化的特色。要实现这个目的,达到这个美好的愿景,区域内国家、各个民族就要携手同进推进区域文化交流,深化区域文化合作,既要有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主流现代文明及现代文化艺术形式,也必须要包含源于古老传承的区域民俗文化的各类民族音乐文化;有艺术大咖们悉心创制的经典作品,也有基层草根所创制的脍炙人口为大众所喜爱、传唱的民间音乐;有国家之间的音乐节来传唱各个民族的经典音乐,也可以有民间艺人组织的民俗音乐交流,多层次音乐交流共同发展、推进等,以区域文化交流、发展为契机,打造多维度、多类型相互协同的文化交流场景。纵观这些场景,区域性、民族性特征最为突出,也是文化交流与联结的重点,“而这正是民俗文化艺术得以赢人的最佳之处,也必将给民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机遇。”[2]

三、区域民俗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分析

虽然“一带一路”为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弘扬提供了无限空间,但民俗音乐文化生发的区域环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每个民俗音乐所依赖的乡村人文条件、经济基础、社会认同等都千差万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俗音乐多元性、现代性的传承及弘扬,使其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新挑战。

(一)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影响了区域民俗音乐的传承及弘扬

广袤的乡村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传承及弘扬的源头活水,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承载的特殊场景,这在某种程度影响了区域民俗音乐文化可以传承与弘扬的广度与深度,这也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面临的最现实挑战之一。改革开放激发了人们发展经济的热情,城市化如火如荼,一日千里,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了巨大演变: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趋向。许多农村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消失,依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相关统计数字,2005-2009年,五年我国年均有7000多个村级组织消失,换言之,我国每天平均有20个村级组织不复存在。同时,有人甚至提出:我国再发展20年,乡村可能彻底消失。虽然这个结论需要商榷,但农村减少有着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人口的减少,乡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这使以乡村场域为依存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窘境,部分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民俗文化因缺少传承人,正渐渐趋于消失。传统的地方性戏曲、民俗活动、社戏、音乐表演已经走向衰落,如果我们听任这种趋势发展,乡村传统文化必然会走向消亡之路。农耕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在剧变的现代社会中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引人深思。区域民俗音乐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民俗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如演艺乐器、曲目、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就无法保存和延续,无法得到长久的发展。”[3]政府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积极开展了“非遗”项目的申报与传承保护工作,让乡村文化精品借助“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发扬光大。乡村文化的发展决不能脱离乡村这个特殊的场域,也不能远离乡村经济大发展这个物质基石,因此,乡村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相对弱势发展,成为传承与弘扬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挑战。

(二)传承保护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

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学界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观点。譬如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对传统文化血脉的延伸,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保护、传承模式,这样可以增加各个民族之间感情,提升民族之间的认同感,提升归属力与凝聚力,可以为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与此同时,“保护文化遗产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4]“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与实践推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新内涵与新的历史任务,也更具有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区域民俗音乐虽然借助“非遗”项目有了较大的保护与发展,但“非遗”项目的资源有限,不可能把一切乡村农耕文明都纳入其中,实现全方位、无遗漏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能够有效的实现现代转换与传承。最重要的一点是:现有的区域民俗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不完善,可执行度不高,导致区域民俗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一带一路”鼓励文化交流,设想通过文化交流,激活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活力,让更多人接受与认同区域民俗文化,实现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但只有宏观的设计与宏观的愿景是远远不够的,可行性的科学方案缺失,这严重制约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致使音乐文化在继承“文化底色”和时代创新上出现矛盾,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三)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缺乏创新力,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我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导致很多人对物质追捧越来越严重,奉行物质利益至上,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被旁置。对于区域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弘扬已经失去了文化的本真,文化成为其谋求经济发展,取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个别地区借助传统文化保护的幌子,花费巨大的人力与财力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造就了一个个的面子工程,树立一个好形象,主要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发展旅游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复兴的旨归没有实现。区域民俗文化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演进,也尽量进行创新与转换,比如2016年春节,陕西华阴老腔与歌手谭维维密切合作,共同推出了《华阴老腔一声喊》,是乡村区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融通与创新的大胆尝试,取得巨大的成功。其余的戏曲也尝试与现代音乐进行融合创新,但效果有限,仍然难以契合工业文明与网络社会的需要,与时代发展脱节,应变能力不够,难以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发展空间。创新与发展成为区域民俗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道不可忽视的课题。

(四)传承与保护平衡性问题

学者认为:文化遗产需要实现传承与保护,必须对“一带一路”中文化遗产的精华进行必要的梳理与分类,优化资源,进而推动文化遗产中的精品重获时代价值,实现时代创新与时代转换。但是,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有效传承,做到既有文化遗产的传承,又体现保护与弘扬,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就须相关部门在文化领域统筹兼顾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项目,既要注重精品民俗音乐文化类的传承,更要创新与转换,汲取民俗音乐文化的精华,做好现代性的转换,赋予现代内涵,推动传承、保护、弘扬的平衡发展。

结 语

区域民俗文化是农耕文化重要构成元素,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弘扬意义重大。但是,剧变的乡村环境、传承保护机制不完善、创新性不足、传承与保护平衡性问题又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面临的诸多困境,使其难以获取充足的生存场域。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国家、社会、相关机构、个人的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来实现其辉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文脉的延续。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弘扬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浙江人大(2014年2期)2014-03-11 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