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湘中村落“唱太公”的传承与发展

2020-12-07 17:54:02成莹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艺术评鉴 2020年14期
关键词:师公太公梅山

成莹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李宜信 湖南信息学院

在湘中村落,尤其是新化、安化、冷水江、隆回一带存在着一种神秘古朴的民间原始文明文化形态,称之为梅山文化。梅山傩戏为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务院2011 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梅山傩戏“唱太公” 可以说它是整个梅山傩戏中最基本、最典型、操作率最高的仪式活动。“唱太公”即师公通过仪规程序,以唱为主体,融合念白、吟诵、吹角、击鼓、画符和舞蹈等,来替约请他们执行仪式的香主还愿,祈求和感谢先祖的庇佑。[1]“唱太公”根据东家的需要,一般可唱一天或三天。除了东家准备的锣和鼓,师公需自带牛角、令牌、师杖等法器。仪式有十二道程序:请太公、下马、请兵、搭桥、祭牢牲、五方立寨、进兵、踏九州、造桥、交愿、安龙神、送太公。在“唱太公”仪式中,师公脚踏八卦方位,步伐盘旋交错,始终没有超出地上席子的范围。虽然活动区域有限,但“唱太公”表现的却是师公模拟蚩尤调度各路兵马,前往九州各处征战厮杀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种宗教,确切地说,这是当地特有的一种祖先崇拜。人们通过这一仪式来去除灾难,祈祷祖宗保佑家旺。从中我们也能对社区和地域团体的形成与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唱太公”的渊源

相传,古梅山是中国大西南30 多个兄弟民族共尊,至高无上的祖山、神山,在今雪峰山脉中是蚩尤部族生息繁衍之地。[2]蚩尤部族是最早栽培水稻,开发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湖南古氏族集群,族名“九黎”。南北涿鹿大战之后,其南归遗族主体称为“三苗”。[1]民国元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第七章云:“自三苗国于洞庭始创巫教,颛顼正而不息”。这条信息不仅说明洞庭湖是延绵几千年的巫文化的渊源,而且还为我们揭示了“傩”的面纱。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族群也在慢慢演进。商周统称“荆楚”,秦汉统称“南楚蛮夷”。三国时代,湘水上游南岭北麓出现了“桂阳蛮”族称。南北朝时期,在东长沙蛮、南桂阳蛮、西五溪蛮和北武陵蛮之间,出现了“莫瑶”的新族称,即“不服徭役的人”。这是历史上第 一个以与朝廷的经济关系来定义的族称。当代学术界所确认的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均未波及到洞庭湖以南的蚩尤遗族。隋唐之际,先楚时由“荆蛮”分支建立吴国的“润州梅山人”投奔“莫瑶”,并因“楚国”情结,使大部“莫瑶”改称为“梅山蛮”。[1]到了北宋时期,梅山地区才被纳入王朝国家的版图,梅山不单是地理标签,也是乡土鬼神信仰的泛称。元末明初,土地的开发成为法术展演的场地,这段时间为道教闾山派与本土祭祀传统相互结合的重要时期。明中叶,随着政府镇抚动乱,强化地方社会秩序控制,城隍以王朝国家的象征进入乡村社会。城隍相关祭祀礼仪的推广,有利于正一派道教的传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宗教礼仪传统在不同时期进入乡村社会,与乡土的鬼神信仰相叠合,呈现在乡民日常的祭拜之中,形成明显的地域特征。在湘中地区,“唱太公”这种集体性仪式让当地人们相信自己是来自共同的先祖。

二、“唱太公”生存与传承的现状

(一)传承的群体语境遭到极大破坏

“唱太公”的传承与它所在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群体的风俗习惯等都是密切联系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严重影响了当地文化传承的环境。长此以往,梅山地区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商业社会、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唱太公”仪式音乐的保存带来诸多障碍,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二)传承人极其缺乏

古梅山恫区汉族梅山教的师公们很少能收到徒弟。年轻人对学习法事没有很大兴趣。而且,巫傩法师收徒要求高,住在隆回六都寨镇朝阳新村的老君谈起这些事情:徒弟有年龄限制,学师公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很多人认为学师公是最容易的事情,只不过是跳跳扭扭和会扯谈而已。想学成一个全面的巫傩法师必须要练好吹、打、武、唱、跳、演、写、剪,此为阳教。阳教即是装不了假,耍不了滑的阳坛功夫,每一项都是通过苦学苦练出来的。学徒初入坛先学吹牛角,师傅是要等学徒吹牛角入门了再写投坛纸的,牛角是法师的开门牌,又是带兵呼兵的法器,如果一个法师连最基本的牛角都不会吹,那他就不符合学师公的条件。其次是唱功,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练出来的,从入门开始除了吃饭口没空外,其余时间必须时刻磨练嘴皮子,应做到边唱边记边编,时间一久嘴巴就越唱越顺溜了。缺乏仪式传承人,师公们都表现出一种无奈,这也成为阻碍古梅山恫区汉族梅山教仪式音乐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唱太公”的艺术日益冷落。为此,政府部门加强了保护力度。梅山地区的很多师公不仅是神圣仪式的执行者,而且也扮演着一种研究者的角色。他们为海内外科研院所搜集、整理了很多有关梅山民俗、宗教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有的甚至是直接参与撰写学术论文。为此,他们常利用做法事之便,亲自对仪式过程进行录像、拍照。

(三)民俗生活观念改变让传承难以为继

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使得乡民传统的审美价值观正经受着当代多元文化思想的严峻挑战,致使上述仪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其一,很多年轻人认为传统民族文化无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外来文化的渗入,不断的改变了年轻人的思想,所以传统的民族信仰被不断的削弱。

其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乡村中青壮年人口不断外流,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留守问题严重,以至于无能力也无空间组织“祭祀祖先”此类较大的仪式活动。随着传统的人际关系空心化,维系村落秩序的“血缘关系”被打破,“熟人社会”变成了“生人社会”,乡村社会关系网络渐渐松动和软化。

其三,当地的经济水平落后,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认识不到传承“唱太公”的意义所在。村落的整体文化建设缺乏组织、缺乏创造、缺乏遗产保护与传承。

三、“唱太公”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唱太公”如何传承与发展?是当下各项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利用新媒体技术、依靠政府支持、学校教育来保护和传承文化,让“唱太公”的民俗重新回到人民群众中去。也让更多专业研究者对它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为内涵,继承和发展民俗艺术。

(一)新媒体的有效传播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媒体关注增多。新媒体是相对于广电、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有其确切的定性,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智能终端为传播目标的新型传播形态。其特点是交互性和即时性,海量和共享性,多媒体和超文本特性,个性化和社群性。[3]这些特征恰恰就是民俗艺术发展所需要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科技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恰恰是艺术。

我们由团队去当地进行田野调查,进行拍摄、复制图片和搜集音像资料。并对师公采访的一些口述资料回来整理修改,制作成各类型视频和图片在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进行各方面的传播和推广。我们可以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来推“唱太公”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加入微博,及时了解和更新“唱太公”的动态,做APP 客户端,方便提供大家学习。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吸引大众的关注。湖南教育电视台办的《湖湘讲堂》就是以传播和弘扬湖湘文化为主旨的人文讲坛节目,这档节目不仅在电视上可以收看,在我们微信公众号里也可随时搜索。其中的《故湘天下梅山》选题拟将梅山文化作为挖掘主题,以电视讲坛和纪录片两种节目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梳理和解读梅山历史、梅山民俗以及苗瑶的族源传统,针对性地确立、展示古代梅山及其当下的文化遗存在文化史、民族史上的地位,并据此重新省视梅山地区在上古文明演进、湖南近代族群性格形成过程中的枢纽价值。而“唱太公”的民俗艺术在《蚩尤故里之谜》上集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又如隆回县的欧阳“师公”,他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湘中巫傩》,会经常更新一些“唱太公”的视频在平台,并用文字讲解。这是非常好的传承方式,我们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唱段拍录下来,能做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推广。还可以借鉴四川网红、知名的短视频媒体人李子柒的传播模式,她以古法风格形式,发布原创视频走红网络,并引发了舆论关注。一是她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荣获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的称号,二是因为田园式的牧歌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很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二)政府的有力支持

当地政府部门应多鼓励以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为目的的音乐创作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展演及其他活动。提高民俗活动表演项目,增强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如隆回县2020 年元旦举办了巫傩少数民俗文化艺术节,展示了上刀山、下火海、吹牛角、定阳鸡、剁斧头、武法事、杠梅山、钟馗斩鬼、踩犁底、咬烧红的耙齿等精彩民俗。

当地政府部门应多方面整理、保存“唱太公”民俗文化。如2016 年文化部组织实施在冷水江市岩口镇农科村,进行了傩戏(梅山傩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立文的拍摄工作。这项工作通过多媒体等技术,记录了代表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内容分采访、传承教学、项目实践三大部分,在采访中着重展示苏立文老师人生经历,对项目历史、文化、特征认识、评价,项目的传播情况、目前生存状况等等。在传承教学活动,苏立文老师教授了徒弟书,唱、念、着装、跳、打鼓、制作傩面等技艺,展示了拜师仪式。在项目实践中,苏氏傩坛表演了《搬开山》《搬土地》《祭都头》《搬锯匠》等傩戏的全过程。抢救性记录成果纳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之后再统一录入国家数据库永久保存。

当地政府部门还可以将“唱太公”这一民俗和旅游业相结合宣传,创造独属于这种民俗文化的品牌。实行品牌化管理,营造价值理念,增强品牌的价值度,从而实现经济独立,更好地服务于民俗文化的良性发展,并增强品牌的持续度。这不仅可以让大众去当地欣赏到这一艺术,而且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可以留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从而更好的继承祖辈口传心授的艺术。如:隆回县六都寨镇境内大东山景区,将隆回非物质文化遗产巫傩文化结合起来做得非常好。打造了自然景观、休闲农业与乡村文旅一体的特色游。当然,在旅游景点,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巫傩面具形象的手工,并进行现场制作,让游客亲身感受巫傩面具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建立一些带巫傩文化服饰和面具的艺术摄影基地供游客任意拍照,让五湖四海的游客传递当地的“唱太公”民俗文化。这不但创新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而且促使民俗文化的保护从被动向主动方向发展。

(三)学校教育的有效介入

将“唱太公”这一民俗放入湖湘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让更多的学习者了解这一艺术形式。在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学课程中,也可以把民间艺术家请进课堂教授学生,还可以通过寒暑假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田野活动,了解“唱太公”。其次,由作曲专业的老师采集“唱太公”中的唱腔旋律,并对其进行音乐创作和改编,由高校优秀学生、教师及本地表演人才进行表演,形成较完整的二度创作。在表演形式上做到有所突破。利用数字、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承担新作品的录制与拍摄工作,并完成后期制作,组织新媒体资源进行宣传推广。最后,将整个过程进行文字整理,形成研究性成果,并联系国内优秀期刊进行发表,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打好基础。力求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新的音乐与本地音乐人才及地方艺术表演人才基本达成共识,为地方艺术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四、结语

湘中村落“唱太公”民俗的传承发展需要培养好的传承人,同时需要我们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增强对“唱太公”的宣传力度,其次在政府支持下,对其进行资料搜集、民间艺人档案管理、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的等等项目,会使得传承工作更扎实地进行。最后希望学校能开展一系列的民俗文化课程。这样“唱太公”才能更好的生存不断地传承下去,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猜你喜欢
师公太公梅山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音乐生活(2021年2期)2021-03-15 05:46:18
石头记
梅山
黄河之声(2019年1期)2019-03-30 03:38:06
外太公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1-14 10:38:13
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我的太公
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
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