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然 徐建华
摘要:王季愚是我国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担任过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主要领导。从教35年来始终从事外国语教育和“学术建校”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王季愚根据多年教育经验并结合当时社会高校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率先试办研究生教育,1950年成立了研究室,就此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活动,为新中国建立后的高等教育建设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高素质人才,也为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高校办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启发。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王季愚“学术建校”教育思想;高校办学治校理念
王季愚,新中国外国语教育的倡导者与奠基人,先后担任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院长、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長等,是一位拥有远见卓识的红色教育实践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建设的大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国家重视各类人才培养。50年代初期,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在多年教育实践中,王季愚校长坚持革命干部学校的办学传统,并促使其教育理念发展成为成熟的独具特色的办学经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新发展历程奠定了基础。
一、百废待兴,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重心围绕解放区开展
解放战争之后,全国呈现胜利之势,当时的党和政府把培养大批管理干部的任务提上日程,毛泽东提出了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他要求迅速而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和文化教育等事业与工作的干部,把大量人才造就成管理干部。然而造就管理干部的重要途径就是高等教育。由于东北地区率先成为解放区,是当时中国稳固的大后方,东北处于全国工业基地的重要地位,急于发展经济,所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整顿和创办新式大学也最先从东北开始。
1949年《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一经颁布,东北全面进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时期,该决定在整顿一些旧大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新式大学,包括培养初等、中等教育的大学,培养艺术类人才的大学,其中被放在重要位置的新式大学就是专门培养俄语翻译人才和师资的哈尔滨外国语专科(以下简称哈外专)。
建国初期,各高校紧紧依托党的领导,发展高等教育。195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其中就规定了“大学和专门学院设立研究生部,修业年限为三年以上,招收大学、专门学院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与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研究机构配合,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早在50年代初,新式大学的俄语教学工作基本依赖于苏联人或是苏侨担任,当时中国高校教育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即外语教学上过度依赖外国教师。王季愚凭借多年俄语教育研究经验,在哈外专成立了属于新中国本土的研究室。1953年,国家高等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54年,哈外专在王季愚的领导下已经可以顺利地培养属于自己的教师和干部,并且承担起全部办学工作。哈外专是新中国首个创造出研究生教育的外语学校,可以说,王季愚开创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二、日新月异,高校开展高等教育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
当年的中国还缺乏办社会主义学校的经验,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封锁我国,在如此严峻形势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只能向苏联学习。通过输送大批人才出国留学和引进外国人才,我国建立起新的教学体制和管理制度,稳定了教学秩序,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势头强劲,王季愚认为高校培养人才要为全党全国的需求服务,不能过于自由地办学,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或是凭借个人意向办学。为了顺利接替苏联和苏侨教师,她从长远利益出发,不断从学生中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优秀教师与干部。
直到中苏关系破裂,大批苏侨回国或迁居海外时,我国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已经不下百人,从语言实践教学到语言理论教学等方面的人才应有尽有。王季愚对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选派等工作亲力亲为,从而使得师资队伍的过渡与交替工作平稳而迅速地完成。
这时,王季愚又四处招揽人才,积极地创造物质条件,向全国各地的名牌大学学习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黑龙江大学需要适当的教育转轨,在教学中,王季愚对教师与学生要求严格,注重教学质量,强调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重视应用与实践,鼓励教师遵循新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三、标新立异,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逐步扩大至现代化高校
王季愚在俄语教育方面的突出成绩早已被国内俄语教育界所公认,办校理论虽未成书却影响了在校教师乃至外校学者的教育理念。治校贵在使高校学生拥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鲜明的思想政治理念,二者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她在充分调动苏侨教师积极性的同时,及时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她反复强调“必须尽快培养一大批属于自己的青年教师,使教师在实践课和讲读课上完全取代苏侨教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倡导多元化办学,建设一支高水平外语师资队伍
中国当时各个高校在外语教学上存在单一化倾向,即培养目标、学制、规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人员配置等各个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同小异,没有多少鲜明的特色。王季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执教时看清了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学校的教师团队基本属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低年级教师多,高年级教师少,实践课和基本口语教师多,语言文学理论的教师少,甚至用外语开设其他学科门类的教师更少,她立足于现实情况,从教育规律着手,总结了三条关于教师培养的问题。
第一, 从中青年教师队伍中造就一大批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形成梯队。
第二,形式多样化的培养研究生。鼓励在职教师分期修习研究生课程,通过考试取得学位,以造福教师队伍,使获得学位的教师成为教师团队中的中坚力量。在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中,教育部与高校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鼓励教师轮流深造。高校通过选派中青年教师攻读国内研究生,或出国进修深造,或请专家来华短训,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加大国际间交流合作,王季愚提议创造必要条件以提高公共外语教师进修的机会与能力,甚至鼓励本校教师队伍出国学习考察,聘请外国专家来华举办研讨会和进修班交流会。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与质量
在高校贯彻以教学为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王季愚重点抓本校教师队伍建设。她曾借鉴苏侨教师和其他高校的教学经验形成符合本校發展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单靠改进教学方法还不够,根本在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师资力量充足,避免了教育力量缺乏所带来的尴尬。早在50年代初,王季愚就组织开办了教职工文化补习学校,学员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一些其他课程,包括数学、现代语言、思想政治教育、古典文学与理论研究等学科。
(三)深入开展高校教师外语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
在王季愚和赵洵两位校长的倡导下,黑龙江大学很快掀起了“学术建校”理论的实践高潮。二人多次合作召开俄语教学研讨会,就语言理论和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既是提高师资素质的基本途径,又是“学术建校”必须采取的基本措施,一流高校必须成为教学中心,也要成为科研中心。
四、鉴往知来,新时代发展高等教育应从积极建设研究生教育出发
王季愚校长为高校学术建设提供了许多有见地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高效发展研究生事业良性互动使得学校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学中心,而是现代学科科学技术与科研中心,教学上也不再停留在教师经验传输的层次,而是提高到了科学的层次,并以课程建设为起点,以学科建设为目标,造就本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学术型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在当今时代下,中国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变化更是日新月异。联系我国现代化发展要求,中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建国以来高校累计培养了1 000多万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新时代关于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应借鉴以往高校办学治校经验,直面新出现的问题,并具体落实到高校各部门。高校也要认真总结建国71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教学实践活动,借鉴以往经验,立足长远角度,面向未来,树立高校的师资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观念意识,高度重视学校学科研究与知识创新,培养高水平教师,不断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季愚.回顾与展望——为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准备的发言稿[J].外国语,1981,(5).
[2]鲁刚.苍松翠柏山高水长[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姜君正,刘敏.呕心沥血育人才[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俞约法.王季愚、赵洵“学术建校”思想的首次实践——并纪念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首届学术研讨会43周年[J].外语学刊,1998,(3).
[5]左毅,冯彬彬.对王季愚校长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片段回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3).
[6]上海外国语大学.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王季愚同志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简述[J].外国语,1996,(3).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