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

2020-12-06 10:40朱文帅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12期
关键词:治理社会保障民生

朱文帅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民生保障制度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和系统的工作部署,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意在增进民生福祉,使得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对于民生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呈纲举目张之势。打赢脱贫攻坚保卫战,找出差距,补齐短板,全民参与治理,全民共享成果。

关键词:民生;治理;四中全会;社会保障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始至终一直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为人民服务,而民生又是人民幸福的基石,国家富强进步的前提,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对于怎样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做出了重要部署,同时民生保障制度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生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呈纲举目张之势。

一、打赢脱贫攻坚保卫战

《决定》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民生保障制度这一概念,这也是四中全会的鲜明特点之一。那么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民生保障制度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片面单一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民生保障制度更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众所周知,民生问题涵盖的范围很广泛,都是关乎人民切身利益,从就业到住房,再到教育、社会分配等。我们不能把民生保障制度看成是一项制度安排,而应把它当作一项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工作部署,同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之处。从以往来看,对于就业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及教育制度等都有过重要的工作部署,但是往往都是单一地去部署强调,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安排和指导,往往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这种现象。而《决定》对于民生保障制度的提出更加的系统和全面,可謂是多管齐下,民生保障制度就好像是民生问题的总抓手。《决定》特别强调了“统筹城乡”这个概念,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同时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亟待完成,而带领人民走上通往美好生活的大路与我们的各项制度安排是离不开的。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当然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全国还有千万以上的贫困人口问题亟待解决。2013年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再到产业扶贫、异地搬迁、转移就业以及社保兜底的多模式脱贫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可谓掷地有声。如何决胜“最后一公里”?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项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加强民生保障制度。对于贫困问题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消除了区域性贫困还会有绝对贫困;消除了绝对贫困还会有相对贫困。而就相对贫困来讲,这是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在我们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脱贫攻坚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保证了每一个人不会因何种原因而导致生存的危机,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脱贫攻坚不是好高骛远,是以改革为动力,是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用心、用情和用力开展工作。发挥普惠性的优势补齐短板,将这张民生保障之网织密织牢。

二、填补制度短板缩小差距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我国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崛起之路。在城市的发展速度惊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与之而来的问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增大这道沟壑如何填平?既然我们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那么就不允许出现这种城乡分割严重的问题。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谋幸福,对于幸福一词是全体人民的幸福,而不是城市的幸福或农村的幸福。如果只是就某一区域的人民来说是幸福,这也违背了我们追求的目标。《决定》对民生保障制度的要求也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未来的城乡格局有了新的安排。《决定》还是从就业、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对于就业不再是停留在劳有所得的单一层面,从过去的有职业转变为有事业,也更加注重工作的质量而不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就劳动者来说对于一项工作增加了更多的预期设想,同时可以选择的空间也更加广泛。《决定》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劳动者的要求,与以往的就业制度建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对于民生保障制度的重中之重就是教育。《决定》提出了一个具有空前意义的新目标,让教育惠及每一个人。这实际是一种理想的目标,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初衷,将教育面向每一个人,让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能有学习的机会和能力,构建终生学习的目标。这种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同时这也是适应时代洪流的战略举措。21世纪的世界格局依然发生了变化,发展方向也由工业社会逐渐向信息社会转变。面对这种不可阻挡的新变化,我们可以在国家层面给出完整的顶层设计,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决定》从这个问题的根本出发,着力于找差距、补短板,对于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以及职业教育、高校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同时加强创新机制,构建创学同步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是在世界的前列,这同时也是我们的优势,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四中全会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探索新方式、利用新技术,整合社会资源以便于更好地服务全民。

不断完善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更加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民生需求。《决定》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险和救助制度等,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水平。对于社会保障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以让全体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为出发点。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养老金都是一个持续上升的趋势,没有相比上一年减少的情况。那么如何建立可持续基本养老制度?四中全会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有着刚性的要求,与此同时这样的要求也会给政府带来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政府就需要不断做出调整,一方面保证我们的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不断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和结构使资源分配相对平衡,让社会保障制度能更加惠及全体人民。

三、人人共建、人人享有

在社会民生方面,《决定》还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维护国家的安全是国家治理层面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也是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即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也代表着制度和实践的巨大变革。在以往可能更多的是强调政府的职能作用,而现在则是强调每一个人在社会治理当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人民当家做主的能动性。实际上不再是带领和支配的问题,而是共同参与和平等的体现。人人来共建,人人来享有才是社会共同治理的目标。怎么构建社会治理的共同体?《决定》从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機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和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这五个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建设部署。从群众出发,从源头治理,群众参与和基层治理双管齐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群众和基层上来,更好地与群众建立联系和倾听诉求。特别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制。构建法治和德治共同作用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对于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建立意义非凡。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总是互相促进、共同作用和相辅相成的。乡村治理的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社区。对于人与人相处中遇到的问题,不再是过度依赖于法律指导,而且在法律介入的过程中,时间和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如果发挥德治的作用可能就会使得问题变得简单,一个地区或者社区的优良传统、公序良俗和贤明乡贤都可以发挥德治的作用。这也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调节方法,有助于社会矛盾的根本性化解。而德治更能将人与人的心连接起来。这也植根于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同时这也是党中央提出的文化自信。

国家治理效能来自于我们的制度优越性,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之治最本质的含义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幸福生活的需求。改革发展的成果越多就越能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要参与到哪个方面,发展到什么程度。那么我们相关方面的重要制度和具体制度建设的措施也应与之相配。同时国家治理的加强和完善之间也需要互相适应与协调。民生保障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键一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7.

[2]张宜红.用制度保障增进民生福祉[J].当代江西,2020,(1).

[3]韩喜平.全面深化改革增进民生福祉[J].山东社会科学,2014,(1).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治理社会保障民生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