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2020-12-06 10:39宁林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道德与法治培养策略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勇担社会责任》单元的教学为例,论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即端正价值观,奠定培养基础;联系生活实际,架构培养渠道;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培养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社会责任感 培养策略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33-02

社会责任感是支撑国家、民族前进的动力,也是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所谓“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身、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生理已逐步走向成熟,但心智发展仍然不够完善,部分学生因学业压力、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只关心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情,不关注社会,不愿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部分教师或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或对时事敏锐度不足,或教学方法单一,未能认清自己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因素致使初中学生逐渐与社会脱节,无法获得必要的社会阅历,也不能形成社会责任感,不利于其日后融入社会。本文通过梳理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勇担社会责任》单元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端正价值观,奠定培养基础

(一)培养正确的义利观

正确的义利观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孔子云“君子义以为上”,孟子云“舍生而取义”,我国古圣先贤无不强调在义与利之间先取义的正确抉择,可见我国自古以来便将道义与责任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本单元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中列举了少年踢球时踢碎玻璃这一生活化的例子,笔者便从该例扩展开来,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以及自己当时的想法及做法,并组织学生讨论“责任”与“角色”的含义,通过切身体会理解勇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就是正确的义利观。此外,还结合当前国内抗疫的新闻报道,组织学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斗争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学习先进人物无私奉献、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优秀品德,讨论在国家和人民利益面前,“义”与“利”应该如何权衡取舍。课中通过分析历史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我国传统思想中关于“义”与“利”的阐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义利观,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培养正确的孝道观

孝是我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国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可以说,我国的社会礼俗、思想观念均以“孝”为基石。尤其对本单元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这一内容而言,配合孝道观的培养,帮助学生领悟亲情、了解关爱,并形成感恩意识,从家庭内部的“孝亲”推广到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泛爱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述的“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的道理,体会“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的真正含义,明确奉献社会的重要性。

(三)培养政治认同感

所谓“政治认同感”,是指国家公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是对国家现有政治制度及政治观念的接受与肯定。目前,我国初中學生在政治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对政治认同感的认知也较为有限,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国家责任感,成长为合格的中国公民。

培养初中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可以从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接受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入手,结合历史事迹、时政新闻及亲身实践等内容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并以其规范、鞭策自己的日常行为;充分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树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奋斗目标。教学通过明确学生的社会责任,促使他们形成社会责任感。

(四)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深入。对初中生而言,如果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他们很容易出现意识观念上的混乱和动摇,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对其未来的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影响。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对我国文化的认知、了解基础之上,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应将视线局限于课本有限的知识点,而应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展示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尤其是今年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持续防控,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智、仁、勇“三达德”为代表的中国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国人不仅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还有“谣言止于智者”的“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守望相助、“仁民而爱物”的“仁”,这些精神为初中生提高文化认知、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鲜活的例证,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架构培养渠道

(一)结合时政热点,认识社会责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明显时效性与时政性的课程。教学本单元时,应该注重对当下社会责任的探讨,由此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转变偏重课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做法,有意识地将时政热点问题与教学深入融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参与社会活动。

例如,学习“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这一内容时,笔者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时事新闻导入教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刚确定人传人时,许多人都不重视。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不管子女怎样劝说,都不愿意戴上口罩,认为戴口罩呼吸困难,又不美观。这样的行为是对他人不负责的表现。而随着新闻报道越来越多,不管男女老幼,都统一戴上口罩,有发热、咳嗽症状的人会自行隔离或者接受医学隔离,这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表现。从戴口罩这件事看,戴上口罩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随后,笔者播放了一条网友制作的劝说父母戴口罩的搞笑视频,视频截取许多年轻人的不同做法,大家看得爆笑连连,笑后却陷入深思,回想当时自己和家人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戴上口罩”过程。选取针对性的时事新闻热点作为教学的补充素材,能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进而认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强化实践体验,承担社会责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应只将目光局限在课本的理论知识上,还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通常,实践活动课是教师联系生活实际,针对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而设计的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亲自体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例如,在教学“服务社会”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配套实践活动——“爱心义卖”,倡议学生拿出一些自己生活、学习中用不到或不常用的物品,如滑板车、小说集、篮球等,在学校附近摆起小摊进行售卖,用所得款项购置一些生活用品无偿捐献给街道的孤寡老人。活动进行后,听到老人们对自己连声感谢和夸赞,学生心里感到格外激动和自豪,希望能够继续参与这样的活动,为更多的人送去帮助。显而易见,学生在参与义务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领悟了社会责任感的含义。

三、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培养效果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要求,在进行本单元内容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主动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实践中。

例如,笔者在教学第七课“关爱他人”这一内容时,设计了互动探究环节,就课文中“中学生扶自行车”的事例首先向学生提问:“你如何评价这名中学生的行为?”大部分学生均夸赞这名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强烈,即使是不认识的人,也能主动提供帮助。随后,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没有路过的老大爷为中学生作证,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产生了明显的意见分歧。学生A:“按照网上爆出的老人故意摔倒碰瓷套路,这名中学生很可能会被追责。”学生B:“那就索性道个歉呗,也不是什么大事。”学生B的话招致好几名同学的反对。学生C:“本来是做了好事,最后却要背上黑锅呢,这像话吗?”此话一出,笔者趁机参与进来:“所以说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大家想想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帮到他人?”学生受到启发,纷纷开动脑筋思考,随后积极发言。学生D:“我会掏出手机录像。”学生E:“我等有人路过的时候请他帮我作证。”笔者进一步提问:“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從此不再扶车了呢?”学生经过讨论认为,虽然可能出现被误会的情况,但也只是少数,部分学生甚至列举自己曾经遇到的好人好事事例作为辅证。

经过几分钟的自由辩论,学生总结出关爱他人的艺术:心怀善意、尽己所能,但要讲究策略。互动探究环节的设计,营造了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言表达心中所想,使课文内容得到延伸和充实。同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引用当下的时事热点、身边实事,促使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自身社会责任意识,课堂效果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应从培养正确的义利观、正确的孝道观、政治认同感以及树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入手,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奠定培养基础;结合时政热点、加强实践体验、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拓展培养的渠道、提升培养的效果。

作者简介:宁林(1974— ),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德育以及语文教学等研究。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道德与法治培养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