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七彩华风幼儿园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幼儿形成强健的体魄,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人的健康、学习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终身持续的影响。加快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影响,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机制,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国际上的相关组织和协会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信息化问题,并一直在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的方方面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早就开始关注学前教育,1981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提出为学前教育的孩子接受合理保育和教育问题。1989年提出把儿童培养成面向世界的国际人。1990年要求为儿童营造更有利生存和发展的学习空间,强调儿童学习环境的建设。1996年开始研究儿童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1,2010年指出Computer-facilitated(计算机辅助教育活动)对于学习和玩耍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激发好奇心、探索、分享和解决问题。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开始实施“认识ICT在早期教育中的潜力”项目,该项目在分析17个国家幼儿园和早教中心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将ICT整合到早期教育中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
200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儿童权利公约》,公约通过各个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政策影响国家的行动,并提出需要利用现有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从而为公民、民间社会和政府领袖,以及那些可以代表世界儿童采取行动的人提供可操作的实时信息,进而减小国与国之间在儿童基本权利(健康、教育和适当的生活水准)和基本的保护(免受经济剥削、早婚的影响,保护残疾儿童)方面的差距。
全美幼教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简称NAEYC)曾在1996年提出了一份报告——《技术与3-8岁儿童》,报告阐述了全美幼教协会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于早期教育的基本立场。报告指出,在早期教育中适宜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并且提倡将适宜的计算机技术整合到常规的学习环境中,使之成为众多支持儿童学习的方式之一。并指出技术应用于早期的基本定位是辅助,而不能完全替代早期有价值的早期教育活动和材料。报告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具有年龄,个体,文化的适应性,教师的专业化判断很关键,当适宜的信息技术整合到常规的学习环境中并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就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指出应当让所有的儿童能够平等的使用计算机,尽量考虑特殊儿童使用计算机的机会。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群体的偏见以及接触暴力的可能性,号召教师与家长一起倡导为儿童提供可能多的适宜于他们发展的应用技术,同时,谈到对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适宜的使用信息技术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接受深入的培训,保证技术在儿童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工具,既是专业同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幼儿的工具。报告为我们指明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原则,指出了信息技术对环境、幼儿和幼师的影响作用。
根据发达国家的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我们认为:
1.加快幼儿园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大对幼儿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缩小学前教育的数字化鸿沟,完善幼儿园信息化环境。
2.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构建学前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大国家与地方开发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投入,鼓励区域和一批有特色的幼儿园进行优质资源的共享;建立学前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评价与监督机构,确保幼儿教育软件与资源的质量,为幼儿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
3.继续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明确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涵与应用方式,构建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引导幼儿园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避免出现拒绝使用一切信息技术和盲目滥用信息技术两种极端,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4.构建幼儿园教师混合研修新模式,全面提升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开发适合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课程和相关资源,构建符合幼儿园教师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引导幼儿园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观,适宜地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支持幼儿的探究性学习;鼓励幼儿园应用信息技术于管理领域,提高化幼儿园管理现代化水平;构建信息化家园联系平台,创新家园共育新模式。